十五日以前,常在途中,不离家舍。
十五日以后,常在家舍,不离途中。
正当十五日,跛跛挈挈,百丑千拙。
张都料,李作头,凿窍底凿窍,著楔底著楔。
双径来来去去人,长安夜夜家家月。
释师范(一一七七~一二四九)(生年据《语录》卷二),号无准,赐号佛鑑,俗姓雍,梓潼(今属四川)人。九岁出家,光宗绍熙五年(一一九四)受具戒。六年,至成都,遇瞎堂高弟尧首座,请益坐堂之法。同年秋出峡,至荆南见玉泉俨。七年,见保宁无用全、金山退庵奇。又至四明,依育王秀巖瑞。后至钱塘,见松源岳于灵隠,往来南山,屡入肯堂充室,栖迟此山六年。继至吴门谒万寿无证修,又往西华秀峰依破庵先,往华藏依遯庵演。三年復还灵隠。时破庵居第一座,侍破庵开山广惠,三年散席,同登径山。又三年,偕破庵过天童扫密庵塔,留天童依息庵观,又返径山。破庵死,访旧友云窠巖于穹窿,并随之迁瑞光,皆爲首座。宁宗嘉定十三年(一二二○),入住庆元府清凉寺开法。居三年,移住镇江焦山普济寺。又迁庆元府雪窦山资圣寺、阿育王山广利寺。理宗绍定五年(一二三二),诏住临安府兴圣万寿寺。淳祐九年卒。爲南岳下十九世,破庵祖先禅师法嗣。有《无准师范禅师语录》六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粲无文撰《径山无准禅师行状》、《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六二《径山佛鑑禅师墓志铭》。 释师范诗,以辑自《语录》的偈颂及《语录》中单编的颂古、偈颂、贊等编爲三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偈颂七十六首》是宋代释师范所创作的一首诗词。诗意表达了作者在十五日之前经常在路途中,不离开家舍;而十五日之后则常常呆在家中,不再外出旅行。十五日那一天,作者身体跛脚,举止笨拙。诗中提到了张都料和李作头,暗喻了拆开门户和砍木头的工作,意味着作者在家中进行精神上的修行。诗中还描述了人们在双径上来来去去,长安的夜晚家家户户都能看到明亮的月光。
这首诗词通过作者的生活方式和行动的改变,表达了对平凡生活的领悟和修行的意义。作者在十五日之前在途中旅行,可能是向外求学、传教或开展其他事务,而十五日之后则回到家中,专心进行精神修行。作者在十五日这一天身体不便,但仍然坚持修行,不间断地进行内心的反省和精神的修炼。诗中提到的张都料和李作头,象征着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琐碎的劳作,但这些琐碎的劳作同样有着修行的价值。
诗中的双径来来去去的人以及长安夜夜家家的明亮月光,给人一种繁忙而又宁静的感觉。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来回奔波,但夜晚的时候,每个家庭都能享受到美好的夜空和月光的照耀,给人带来安宁和宁静。这种景象暗示了无论人们在外面经历怎样的忙碌和疲劳,归家之后都能够找到心灵的安宁和舒适。
《偈颂七十六首》通过对作者生活方式的描述和对平凡生活的领悟,表达了修行和内心宁静的重要性。作者在表达自己的修行观念的同时,也向读者传递了一个信息,即无论我们的生活如何忙碌和琐碎,我们都应该从中寻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宁愿,并通过修行来提升自己的精神层面。这首诗词在平淡中蕴含着哲理,给人以启发和反思。
圣学家傅自有师,更罗英俊侍经帷。治功尚论唐虞际,政体宁甘汉晋卑。猥向梁园陪末坐,敢凭尧历记佳期。羞囊已辨诗千首,准拟年年荐寿卮。
丈人居水南,未省价高索。平生丘壑事,长啸天宇窄。舍榜五株柳,宛是陶家宅。舍南数亩园,似与人境隔。方须漉酒巾,渐喜扶老策。以兹不愿仕,偶然似彭泽。青松手所种,抚之无愧色。都忘岁月徂,不受霜霰迫。是身等浮云,术也可不择。持此百年间,常恐中道画。旷哉遗世情,遇我
别访难遽了,不知寒夜长。回灯撤杯案,抱被宿船仓。载听远鸡唱,稍分征雁行。临风满掬泪,吹落一襟霜。
去岁投荒客,今春肆眚归。律通幽谷暖,盆举太阳辉。喜气迎冤气,青衣报白衣。还将合浦叶,俱向洛城飞。
壮游几度上南楼,今度重来二十秋。俯仰之间只犹昨,登临何处是无愁。好山常在世青眼,此水如斯人白头。老兴未阑明月上,归欤笠泽有扁舟。
旋插杉枝蔽晓曦,缓摇轻箑自融怡。调琴不用求成曲,得句何须凑作诗。无复趋炎同褦襶,但能寻睡学希夷。太仓日食五升米,老矣不嫌人更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