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不知来日事,贪嗔痴爱度朝昏。
披毛戴角更相互,岂识修真般若门。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髮,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干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爲三卷。
《偈颂三十首》是宋代佛教僧人释印肃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今日不知来日事,
贪嗔痴爱度朝昏。
披毛戴角更相互,
岂识修真般若门。
中文译文:
今天不知道明天的事情,
贪嗔痴爱占据了我的白天和黑夜。
互相披戴毛皮和角,
却不明白修行真理的般若之门。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表达了诗人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迷失自我的状态的思考和警示。诗中提到的“不知来日事”表示人们对未来的事情缺乏了解和预见,过于沉迷于眼前的忙碌和欲望,没有真正意识到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诗中的“贪嗔痴爱”指的是人们执着于财富、嫉妒和欲望,这些贪嗔痴的情感占据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使他们无法摆脱世俗的纷扰。
“披毛戴角”这一描写象征着人们追求虚幻和表面上的东西,彼此争斗和攀比,忽略了内心的修行和真实的境界。
诗的最后一句“岂识修真般若门”是诗人对人们追求内心宁静和智慧的呼唤。般若是佛教中的智慧,修真意味着修行追求真理和解脱。诗人认为人们对于真理和解脱的认识非常浅薄,没有真正理解修行的意义和价值。
这首诗以简练而富有哲理的语言,揭示了人们在俗世中追求功名利禄和物质享受的盲目行为,呼吁人们要超越欲望,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智慧。通过对人性弱点的揭示和对修行境界的思考,诗词引发了对于生命意义和修行道路的深入思考。
院落荒芜,庭树潇洒,就中墙壁颓疏。自云妻丧,父子奈何如。王哲闻言大哂,天分付、独乐清虚。公还司,火坑里面,休更觅红炉。萦纡。须剪断,攀缘爱念,截割如无。作风邻月伴,正是吾徒。前*蓬莱稳路,超生灭、不入三途。真端的,白云深处,别有洞天居。
此赋何曾涉怪神,本诸孔孟体诸身。乃知犬子揄扬者,才是僬侥国里人。
火合红销雪尚香,睡魔引我入渠乡。觉来一阵寒无柰,自掇胡床负太阳。
土化吴王甲,骨朽越王兵。五月菖蒲草,千年檇李城。蒲根蛙怒嚎,城中乌夜鸣。吴越灭已久,客心空屏营。落日孤亭间,悠悠锺磬声。
回风带雨,冻涩漏声悄。小窗照影虚白,几误邻鸡报。千树天花绽了。鹄立通明晓。眼空八表。宫袍带月,醉里应迷灞陵道。风静琼林翠沼。片片随春到。吟鞯十里新堤,怪四山青老。玉唾珠尘怕扫。句冷池塘草。白天寒皎。飞琼何在,梦觅梨云度仙岛。
山椒敞禅扃,幽欣失微倦。密林稍深沉,新笋亦葱蒨。磴折迎空香,台虚得清啭。芸芸趋前尘,往往遗胜践。始知佛力宏,能使地灵见。市声俯一席,山色照三面。郡小览易穷,兴高赏难遍。微生谅何缘,周流散遐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