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行者不移双足,善入者不动双扉。
清秋夜冷波心月,谁问安禅友亦稀。
释如净,字长翁(《中国佛学人名辞典》),俗姓俞,明州苇江(今浙江宁波)人。初自芙蓉山至明州雪窦山谒智鑑禅师,相侍十五年。宁宗嘉定三年(一二一○)受请住建康府清凉寺。迁台州瑞巖寺、临安府净慈寺、庆元府瑞巖寺,再住净慈寺。晚受诏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爲青原下十六世,雪窦智鑑禅师法嗣。约卒于理宗宝庆间,行脚四十余年,卒年六十六(《语录·辞世颂》)。有《天童如净禅师语录》二卷、《天童如净禅师续语录》一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续语录》及所附《观音导利兴圣宝林寺入宋传法沙门道元记》。 如净诗,以辑自《语录》、《续语录》者依原卷次编爲三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偈颂十六首》是宋代释如净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善行者不移双足,
善入者不动双扉。
清秋夜冷波心月,
谁问安禅友亦稀。
诗意:
这首诗词以简练而深邃的语言表达了禅修者的境界和内心状态。诗人通过对善行与善入的描绘,表达了修行者在修炼中的特质。善行者指的是修行者具备善良行为和品德,他们的双足不会轻易移动,暗示他们稳定地坚守在正确的道路上。善入者指的是修行者在深入禅定中,心境安定,不受外界干扰,双扉(心门)也不会轻易打开。这种内心的稳定和专注使他们能够在寒冷的秋夜中感受到内心的宁静和明亮,而这一境界是很少有人能够理解和体验的。
赏析: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意象,传达出禅修者特有的境界和禅定的内在体验。善行与善入象征着修行者在道德修养和内心安宁方面的成就。通过善行和善入,他们能够超越尘世的诱惑和干扰,获得内心的宁静与平静。诗人以清秋夜的冷波和心中的明亮月亮作为意象,表达了修行者在宁静与冷静中感受到的内心的美好和安详。诗中的禅修者孤独而不寂寞,他们的修行之路虽然孤独,但也因为能够领悟到内心的宁静而感到满足。这种境界对于常人而言是难以理解的,但对于修行者来说,却是无比宝贵和珍贵的。
这首诗词通过简练而深入的语言,将禅修者的境界和修行的内在体验传递给读者。它呈现了修行者超越尘世的境界和内心的安宁,以及他们在宁静中体味到的内心的美好。这种境界不仅对于修行者本身具有重要意义,也给读者提供了对禅修和内心宁静的思考和感悟。整首诗抒发了作者对禅修者境界的赞美和对修行之路的理解,同时也表达了对这种境界难以得到他人理解的遗憾和思考。
第一岩前景若何,江流潋滟漾晴罗。游仙道士无萦击,也共白云栖一窝。
久傍严公趋玉帐,近蒙贺监解金龟。一壶分助登高饮,客宦长安共此时。
树影踏不醉,花香嗅却无。
罨画春树碧,逢迎系行舟。酒尽可以起,更作须臾留。我方鹤投笼,君已鹰脱鞲。相期在岁晏,赠之珊瑚钩。
闭户跏趺意已清,炉香烧尽一灯明。空庭叶落知多少,一任西风百种声。
欲明天色白漫漫,打叶穿帘雪未干。薄落阶前人踏尽,差池树里鸟衔残。旋销迎暖沾墙少,斜舞遮春到地难。劳动更裁新样绮,红灯一夜剪刀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