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偈颂一百六十首》

衲僧相见莫疑猜,布袋结头今日开。
露柱著衫南岳去,灯笼脱帽上天台。
只有云门木上座,终年无去亦无来。
有时独靠古屏畔,觑破门前下马台。

作者介绍

释宗杲(一○八九~一一六三),号大慧,俗姓奚,宣州宁国(今安徽宣城)人。年十七出家,从曹洞诸老宿游,既得其说,去之谒准湛堂。准死,谒丞相张商英,一言而契,名其庵曰妙喜,字之曰昙晦,幷受荐往建康天宁寺见圆悟克勤。后克勤主云居席,命杲居第一座。后张浚延住临安径山能仁禅院。高宗绍兴七年(一一三七),于临安府明庆院开堂。十一年,因结识张九成,爲秦桧所恶,斥还俗,屏居衡州。二十年,移梅州。二十五年桧卒,特恩放还,復僧服,住明州阿育王山广利禅寺。二十八年,再住径山能仁总之禅院。又迁江西云门庵、福州洋屿庵。孝宗隆兴元年卒于径山明月堂,年七十五,赐謚普觉。爲南岳下十五世,圆悟克勤禅师法嗣。着有《指源集》(《四明宋僧诗》),已佚。有宋释藴现编《大慧普觉禅师语录》,收入《大藏经》。事见本《语录》、张浚《大慧普觉禅师塔铭》,《僧宝正续传》卷六、《咸淳临安志》卷七○、《嘉泰普灯录》卷一五、《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释宗杲诗,以辑自《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一至卷九上堂、示衆等的偈颂编爲第一卷,以见于《语录》卷一○的《颂古》编爲第二卷,见于《语录》卷一一的偈颂编爲第三卷,见于《语录》卷一二的赞编爲第四卷,辑自《语录》卷一三至卷三○《普说》《法语》《书信》的偈颂编爲第五卷。辑自他书者编于卷末。

作品评述

诗词:《偈颂一百六十首》
朝代:宋代
作者:释宗杲

《偈颂一百六十首》是宋代僧人释宗杲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衲僧相见莫疑猜,
布袋结头今日开。
露柱著衫南岳去,
灯笼脱帽上天台。
只有云门木上座,
终年无去亦无来。
有时独靠古屏畔,
觑破门前下马台。

诗意:
这首诗以衲僧之间的相见为主题,表达了僧人之间应当摒弃猜疑和猜忌的态度。它描述了一位布袋和尚,结头的布袋今天打开了,衣服上沾满了露水,他正要去南岳。同时,灯笼脱下帽子,升上天台。诗中提到的云门木上座,一直在那里,无论去也好还是来也好,都没有离开。有时,他独自依靠古屏风旁,观察门前的下马台。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展示了僧人之间心灵的交流和宽容。衲僧相见,作者提醒人们不要怀疑和猜忌对方,而应以平等和善意的态度相待。布袋和尚结头开启,象征心灵的敞开和宽广。他的衣服沾满了露水,显示了他正在早晨离开,前往南岳,这里可能指的是南岳衡山,以修行和参禅为目的。灯笼脱下帽子,上升到天台,象征着心灵的升华和超越。诗中提到的云门木上座,是指云门宗的住持,他始终在那里,既不离开也不回来,体现了禅宗佛教中对于常住无动的理念。诗的最后两句,描绘了布袋和尚有时独自依靠古屏风旁,观察门前的下马台,这里可能暗示了他对于尘世的观察和洞察。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禅宗的思想和僧人的生活态度,给人以宁静、淡泊和超越尘世的感受。

  • 《壮观亭为真州作》

    频年入梦此跻攀,骤觉平时气象还。吴客到应忘月观,淮乡胜不数平山。飞檐曲槛霄霏处,叠嶂横江几席间。见说能诗好宾主,风雷落笔每乘闲。

  • 《蜗庐》

    蜗庐四壁空,也过百年中。葑火朝供爨,芦绵夕御风。不憎穷有祟,自以放名翁。但恨村醪薄,衰颜只蹔红。

  • 《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

    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苦调吟还出,深情咽不传。万重云水思,今夜月明前。

  • 《湖上被水有感二首》

    汲汲湖上叟,种瓜湖上园。晨夕自抱瓮,长此苍玉丸。所希烈日中,消彼行人袢。垂垂一月雨,平陆白浪翻。屋庐且已没,根蒂那复存。初心竟何如,天意吾奚言。

  • 《天安门诗抄》

    京城处处皆白花,风吹热泪撒万家。从今岁岁断肠日,定是年年一月八。

  • 《春日登吴门》

    故国望不见,愁襟难暂开。春潮映杨柳,细雨入楼台。静少人同到,晴逢雁正来。长安远于日,搔首独徘徊。

版权所有©成语大全网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