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年来胡种灭,丛林喜见太平时。
太平消息谁相委,只许张公李老知。
释师范(一一七七~一二四九)(生年据《语录》卷二),号无准,赐号佛鑑,俗姓雍,梓潼(今属四川)人。九岁出家,光宗绍熙五年(一一九四)受具戒。六年,至成都,遇瞎堂高弟尧首座,请益坐堂之法。同年秋出峡,至荆南见玉泉俨。七年,见保宁无用全、金山退庵奇。又至四明,依育王秀巖瑞。后至钱塘,见松源岳于灵隠,往来南山,屡入肯堂充室,栖迟此山六年。继至吴门谒万寿无证修,又往西华秀峰依破庵先,往华藏依遯庵演。三年復还灵隠。时破庵居第一座,侍破庵开山广惠,三年散席,同登径山。又三年,偕破庵过天童扫密庵塔,留天童依息庵观,又返径山。破庵死,访旧友云窠巖于穹窿,并随之迁瑞光,皆爲首座。宁宗嘉定十三年(一二二○),入住庆元府清凉寺开法。居三年,移住镇江焦山普济寺。又迁庆元府雪窦山资圣寺、阿育王山广利寺。理宗绍定五年(一二三二),诏住临安府兴圣万寿寺。淳祐九年卒。爲南岳下十九世,破庵祖先禅师法嗣。有《无准师范禅师语录》六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粲无文撰《径山无准禅师行状》、《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六二《径山佛鑑禅师墓志铭》。 释师范诗,以辑自《语录》的偈颂及《语录》中单编的颂古、偈颂、贊等编爲三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诗词:《偈颂一百四十一首》
朝代:宋代
作者:释师范
中文译文:
眼底年来胡种灭,
丛林喜见太平时。
太平消息谁相委,
只许张公李老知。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出自宋代释师范的《偈颂一百四十一首》。诗人表达了对胡人侵扰的年代的回顾和对太平盛世的赞美之情。
首句“眼底年来胡种灭”,表明了在过去的岁月中,胡人的侵扰已经被消除。胡人指的是北方民族,他们曾经对中国南方进行过多次侵略。通过使用“眼底”,诗人强调了这个过程在他的眼前发生,使得这一历史事件更加真实感人。
第二句“丛林喜见太平时”,表达了在太平盛世中的欣喜心情。太平指的是和平繁荣的时期,丛林则是指深山密林,象征着边疆地区。这句诗暗示了太平时期的和平繁荣不仅仅局限于中原地区,也延伸到了边疆地区,给人以全国一统的宏伟景象。
接下来的两句“太平消息谁相委,只许张公李老知”,表达了人们对太平盛世消息的渴望和追寻。诗中的“消息”可以理解为太平盛世的动态信息和传达的途径。诗人提到了“张公”和“李老”,暗示了这两位长者是传递太平消息的可信之人。他们代表了智慧和经验,被认为是值得信赖的知情人。
这首诗通过简洁而富有力量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和太平盛世的感慨和祝愿。它展示了释师范对和平与稳定的向往,并表达了对那些传递正面消息和智慧的人的赞美和尊敬。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充满希望和期待的画面,传达了对和平时期的珍视和渴望。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一别于今又五年,关河风雨梦相牵。羡君老有惊人术,愧我贫无使鬼钱。淮雁南来斜作字,楚江东下直如弦。子云罢献《长杨赋》,头白归来草《太玄》。
两朱阁,南北相对起。借问何人家,贞元双帝子。帝子吹箫双得仙,五云飘飖飞上天。第宅亭台不将去,化为佛寺在人间。妆阁伎楼何寂静,柳似舞腰池似镜。花落黄昏悄悄时,不闻歌吹闻钟磬。寺门敕榜金字书,尼院佛庭宽有馀。青苔明月多闲地,比屋疲人无处居。忆昨平阳宅初置,吞并
香罢宵薰,花孤昼赏。粉墙一丈愁千丈。多情春梦苦抛人,寻郎夜夜离罗幌。好句刊心,佳期束想。甫愁春到还愁往。消魂细柳一时垂,断肠
聚远楼头面面风,冷泉亭下水溶溶。人间炎热何由到,真是瑶台第一重。
予从江南来,见子东浦榛。问子何不治,子兄游洛濒。子素乐文字,而复养慈亲。去年始升朝,差差陪缙绅。今也与吾肩,行立笑语频。未经鬓发改,喜预班缀新。思如曩时会,浩饮不计巡。往谒持约史,文辞媿彬彬。谓将一乘粟,欲敌千箱囷。然而泽中蛇,时得龙一鳞。况复周孔教,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