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粱不难谋,轩冕亦易得。
胡为抱膝翁,恻恻复恻恻。
秋风堕碧梧,凤鸟去无迹。
愁吟草际蛩,儿女泪盈臆。
忽然一长啸,孤响起空寂。
令人识雅颂,一唱三叹息。
室庐在路傍,耕凿在民籍。
行人听笑语,稚子共眠食。
读书果何罪,须发又半白。
此意太劳劳,此身长抑抑。
抱膝且不可,出门更何适。
但勿问门外,蓬蒿若干尺。
陈傅良(一一三七~一二○三),字君举,温州瑞安(今属浙江)人。早师事郑伯熊、薛季宣,爲永嘉学派巨擘。孝宗干道八年(一一七二)进士,授太学录。歷通判福州、知桂阳军。光宗禅位,迁提举湖南常平茶盐、转运判官,改提点浙西刑狱,过阙,留爲吏部员外郎。绍熙三年(一一九二)迁秘书少监兼实录院检讨官,嘉王府贊读,起居舍人,四年,兼权中书舍人,因建言调和两宫矛盾不应,自免而归。宁宗即位,召爲中书舍人兼侍读、直学士院、同实录院修撰。寻与韩侂胄不合,出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庆元二年(一一九六),削秩罢宫观,杜门韬晦,榜所居室爲止斋。嘉泰三年卒,年六十九,謚文节。有《止斋先生文集》五十二卷等。事见本集附录宋楼钥《陈公神道碑》、蔡幼学《陈公行状》,《宋史》卷四三四有传。 陈傅良诗,以明正德覆刻宋嘉定五年永嘉郡斋本爲底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寄题陈同甫抱膝亭》是宋代陈傅良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稻粱不难谋,轩冕亦易得。
在社会中,谋取温饱并不难,高官显贵的地位也并非难以获得。
胡为抱膝翁,恻恻复恻恻。
为什么要像一个老人一样抱膝而坐,悲伤的情绪不断涌上心头。
秋风堕碧梧,凤鸟去无迹。
秋风吹落了碧梧树上的叶子,凤鸟离去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愁吟草际蛩,儿女泪盈臆。
忧愁的吟唱在草丛中回荡,儿女的泪水充满了胸怀。
忽然一长啸,孤响起空寂。
突然发出一声长啸,寂静的空气回荡着这孤独的声音。
令人识雅颂,一唱三叹息。
这首诗使人们领悟到高雅的赞美之美,一唱之下,引发三次叹息。
室庐在路傍,耕凿在民籍。
房屋在路旁,田地开垦在平民的户籍上。
行人听笑语,稚子共眠食。
行人们听着欢笑的声音,幼童们一起入眠共进晚餐。
读书果何罪,须发又半白。
读书获得了何等的罪过,须发已经半白了。
此意太劳劳,此身长抑抑。
这种思绪太过烦忧,自己的身体也变得沉闷压抑。
抱膝且不可,出门更何适。
暂且保持抱膝的姿势,那么更无法适应外界的变化。
但勿问门外,蓬蒿若干尺。
却不要去问门外的事情,门外只有几尺高的蓬蒿而已。
这首诗词通过表达作者对社会现象和个人境遇的思考与感慨,揭示了人生中的苦闷与无奈。在温饱和地位容易获得的外表之下,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与迷惘透露出来。他用秋风、凤鸟等意象,表达了短暂和无迹的含义,进一步强调了人生的虚幻和无常。诗中呈现出抑郁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愤懑和无奈。最后,作者呼吁读书、追求知识,并提出了对现实生活的反思,暗示了对于人生困境的思考和对社会价值观的质疑。整首诗以简洁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传达了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现象的深切思考,引发读者对于生活意义的思考。
姑射肌肤雪一团。掺掺玉手弄冰纨。著人情思几多般。水上月如天样远,眼前花似镜中看。见时容易近时难。
旧简拂尘看,鸣琴候月弹。桃源迷汉姓,松树有秦官。(松树 一作:松径)空谷归人少,青山背日寒。羡君栖隐处,遥望白云端。(白云端 一作:在云端)
征埃成阵,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层楼。指点檐牙高处,浪拥云浮。今年太平万里,罢长淮、千骑临秋。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千古怀嵩人去,应笑我、身在楚尾吴头。看取弓刀,陌上车马如流。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华胥梦,愿年年、人似旧游。
当时得意气填心,一曲君前直万金。今日不如庭下竹,风来犹得学龙吟。
灯光欲凝不惊风,月色初睛若发蒙。羁客不眠诗未就,游人半醉夜方中。荒城熠耀相明灭,野水芙蓉乱白红。知欲访僧同寂寂,应怜病懒畏烛烛。宿雨初干试火城,端居无计伴游行。厌看门外繁星动,想见僧窗一点明。老罢逢春无乐事,梦回孤枕有乡情。重因佳句思樊口,一纸家书百镒轻。
天柱几条支白日,天门几扇锁明时。阳春发处无根蒂,凭仗东风分外吹。明月断魂清霭霭,平芜归思绿迢迢。人生莫遣头如雪,纵得春风亦不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