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先生得麟笔,付嘱遗经谁第一。
独将麟髓饭澹翁,项家阿英亦其乙。
澹翁孤忠贯两仪,阿英卓行彻九扉。
旌门一日插天半,却把此笔傅阿宜。
阿宜阿囝续弓冶,卢溪书院声无价。
不论当家与外人,不日天池看浑化。
杨万里(一一二七~一二○六),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高宗绍兴二十四年(一一五四)进士,调赣州司户参军。歷永州零陵丞、知隆兴府奉新县。孝宗干道六年(一一七○),召爲国子博士(本集卷一三三《国子博士告词》注),迁太常博士、将作少监。出知漳州,改常州。淳熙六年(一一七九),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同上书《广东提举告词》注),寻除本路提点刑狱。召爲尚左郎官。十二年以地震应诏上书,擢东宫侍读。十四年,迁祕书少监(同上书《祕书少监告词》注)。十五年,因上疏驳洪迈太庙高宗室配飨议,出知筠州。光宗即位,召爲祕书监。绍熙元年(一一九○),兼实录院检讨官,会孝宗日历成,宰臣令他人爲序,遂以失职丐去,出爲江东转运副使,权总领淮西江东军马钱粮。因论江南行铁钱不便,忤宰相意,改知赣州,未赴。宁宗即位,屡召屡辞。庆元五年(一一九九)致仕(同上书《通议大夫宝文阁待制致仕告词》注)。开禧二年卒,年八十。謚文节(《宋会要辑稿》礼五八之一○○)。有《诚斋集》、《易传》等传世。事见其子长孺撰墓志(清干隆刊《杨文节公文集》卷末附)。《宋史》卷四三三有传。 杨万里诗四十二卷辞操一卷,以宋端平间刊本(原书藏日本东京宫内厅书陵部)爲底本。校以宋淳熙、绍熙间递刻之《诚斋先生江湖集十四卷荆溪集十卷西归集四卷南海集八卷江西道院集五卷朝天续集八卷退休集十四卷》(简称宋递刻本,藏北京图书馆,原该共六十三卷,今残存六十卷)、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诚斋集》(简称四库本)。参校明末毛氏汲古阁钞本《诚斋集》(简称汲古阁本,今藏上海图书馆)、清干隆六十年吉水杨氏带经轩刊《杨文节公诗集》(简称杨本)。另从诸书辑得之集外诗,编爲第四十四卷。
《寄题龙泉项圣舆卢书院》是宋代杨万里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描述了杨万里寄托情感的场景和对友人的赞美。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三次拜访先生得到了一支神奇的笔,我想知道谁是第一位得到这支笔的人。我独自将这支笔交给了澹翁,而项家的阿英也是其中之一。澹翁以孤忠贯穿两仪,阿英以卓越行动穿越九重门。旌门一日插入天空一半,却将这支笔交给了阿宜。阿宜和阿囝继续传承这支笔的力量,卢溪书院的声誉无价。无论是家人还是外人,都可以在天池中看到这支笔的神奇变化。
这首诗词的诗意是表达了杨万里对友人的赞美和对传承文化的重视。诗中提到的麟笔象征着文化的传承和创造力,而澹翁和阿英则代表了对文化的忠诚和卓越的行动。通过将这支笔传给阿宜和阿囝,诗人表达了对后代继承文化的期望和信任。卢溪书院作为一个重要的学府,被赋予了无价的声誉,体现了诗人对教育和学术的重视。
整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和文化传承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展示了对学府和教育的崇高评价。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具体的场景和人物,展现了诗人对于文化传承和教育的重要性的思考和感慨。
礼律通称母,宁分继与亲。乃知履霜子,绝似卧冰人。
青山照寒溪,朝暮有佳色。玄晖去千载,俛仰令人忆。
天与化工知。赐得衣裳总是绯。每向华堂深处见,怜伊。两个心肠一片儿。自小便相随。绮席歌筵不暂离。苦恨人人分拆破,东西。怎得成双似旧时。
秋风来大地,万里成丘墟。床头何所有,惟有一卷书。曳综朗长诵,环堵乐有余。自笑饭颗山,少陵真腐儒。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孤舟晓出古关西,江树萧疏绕坏堤。七里冈前寒雪霁,三茅峰顶暮云齐。酒家寂寞人稀醉,车马纵横客易迷。迢递渐看宫阙近,月鸣时听夜乌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