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前轧轧日百舆,桥上剥剥日万屦。
莫非失脚声利然,谁复回头情性故。
子云一区二者间,讲玄之外何所关。
江山有我目迎送,鱼鸟无他心往环。
玻璃横眠苍玉立,开关不信尘敢入。
太无在上吞以胸,群有来前挫于笔。
笔端胸次患不清,一过于清天所憎。
推归玉笋头边立,送去金鳌背上行。
曾丰(一一四二~?)(生年据本集卷九《端午家集》“自我生壬戌”推定),字幼度,号撙斋,乐安(今属江西)人。孝宗干道五年(一一六九)进士。淳熙九年(一一八二)知会昌县。十六年,知义宁县。宁宗庆元改元(一一九五)时,知浦城县。歷隆兴、广东、广西帅漕幕,通判广州,知德庆府。享年近八十。有《撙斋先生缘督集》四十卷,宋时曾版行,已佚,元元统间五世孙德安欲重刻,未果。明万历间选刻爲十二卷。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缘督集》二十卷。今存清抄本四十卷,似仍爲宋本之旧。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及《道园学古录》卷三四《曾撙斋缘督集序》。 曾丰诗,以清抄本四十卷(藏南京图书馆)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明万历选刻本(简称明本)、丁丙跋抄本(简称丁本)。由于底本文字错譌衍夺极多,凡明确无疑之错譌,据校本径行校改。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寄题全国辅竹溪清寓》是宋代曾丰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我根据您提供的诗词内容进行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亭前轧轧日百舆,
桥上剥剥日万屦。
莫非失脚声利然,
谁复回头情性故。
这首诗词以描述亭前车辆轧轧声、桥上行人剥剥踩踏声为开篇,表达了繁忙的景象。接着,诗人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些声音是否是由于有人失足而发出的,又有谁会因此回头呢?这里既有表面的情景描写,也蕴含着深层次的思考。
子云一区二者间,
讲玄之外何所关。
江山有我目迎送,
鱼鸟无他心往环。
诗人接着提到自己置身于一片云区之间,超越了尘世的琐碎事物。他在这个境界中,不再关心讲究玄奥的东西,而是将目光放在江山之间,观察着它们的变化。与此同时,鱼和鸟没有其他心思,只是单纯地在环绕着前行。这一部分表达了诗人超脱尘世的心境和对自然的观察。
玻璃横眠苍玉立,
开关不信尘敢入。
太无在上吞以胸,
群有来前挫于笔。
诗人用玻璃横卧、苍玉耸立的形象描绘自己的住所,意味着清幽和宁静。他相信开关的作用,认为尘埃不敢进入其中。在这种纯净的环境中,他能够心胸开阔,超越尘世的烦恼。而一旦有人或事物接近这种纯净,就会被他的笔所抑制。
笔端胸次患不清,
一过于清天所憎。
推归玉笋头边立,
送去金鳌背上行。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于自己笔端所抒发的思想和情感的担忧。他认为一旦过于清晰地表达,就会引起世俗之人的厌恶和排斥。因此,他选择将思想收归玉笋的头部,让金鳌背负起他的声音,随着时间的流转而传递。
这首诗词以景物描写为基础,通过对声音、自然和清净空间的描绘,表达了诗人超脱尘世的心境和对于思想表达的思考。同时,诗中也透露出对于尘世琐碎事物的担忧和对于清晰表达的限制。整体而言,这首诗词蕴含了对于人生境遇和思想表达的深度思考。
乐水频频到,寻花特特来。余春初自媚,清赏未能回。雨裹仙苞重,风扶秀脸开。宝刀移造化,单叶变楼台。
月影黄昏后,诗天眼界宽。野香寻得见,石背一枝兰。
雨声才歇雪漫漫,深恐梅花不耐寒。破晓踏泥来问讯,细看枝上喜平安。
近山如城人可住,远山如屏带烟雾。天际孤舟何处来,云中指点津头树。客至桃源花正春,回首空嗟相见莫。苍壁丹厓几万寻,飞鸟回旋不知路。路逢樵者问山名,山深只为无名故。中有青莲今古青,时向幽人一披露。冯生学画举业余,胸中尘土先扫除。清秋此幅展向我,请我茅笔纵横书。
月华明洁好霜天,遥指层城几暮烟。妙意此时谁与寄,美人湘水隔娟娟。
顶覆白雪,眼横碧波。清霜濡斗柄,古壁挂龙梭。少林之华未老,曹溪之镜非磨。所得几何,家传不多。饱谙云水三条篾,钓尽江湖一片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