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闻许劭月旦评,人生倚以分重轻。
当时初非徇虚名,往往夷考其学行。
今人谁复持此柄,乡评亦复无公论。
故当信目不信耳,毁誉不用从人问。
我行溧阳得杨子,何止国士天下士。
大科异等非谩狂,笔头真有三万字。
十篇琅琅金玉音,一唱三叹感我心。
子昂感遇不啻过,阮籍咏怀何念深。
匡章通国称不孝,夫子与游仍礼貌。
虽然前圣亦有云,善与不善分恶好。
赵蕃(一一四三~一二二九),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南渡后侨居信州玉山(今属江西)。早岁从刘清之学,以曾祖旸致仕恩补州文学,调浮梁尉、连江主簿,皆不赴。爲太和主簿,调辰州司理参军,因与知州争狱罢。时清之知衡州,求爲监安仁赡军酒库以卒业,至衡而清之罢,遂从之归。后奉祠家居三十三年。年五十犹问学于朱熹。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同年卒,年八十七。謚文节。蕃诗宗黄庭坚,与韩淲(涧泉)有二泉先生之称。着作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干道稿》二卷、《淳熙稿》二十卷、《章泉稿》五卷(其中诗四卷)。事见《漫塘文集》卷三二,《章泉赵先生墓表》,《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赵蕃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参校清武英殿聚珍版(简称殿本)、《永乐大典》残本等。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二十七卷。
《寄杨溥子》是宋代赵蕃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表达了对杨溥子的赞美和敬佩之情,描绘了他的学识深厚和才华横溢。
诗词以作者早年听闻许劭对杨溥子评价的情景为开端,许劭评价杨溥子的学问和行为,使他对杨溥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然而,现在的人谁还能够继承和传承杨溥子的学问,乡里的评议也没有公正的评论了。因此,作者认为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而不是别人的口碑,不必听从他人的毁誉。接着,作者描述了自己在溧阳相识杨溥子的经历,认为杨溥子不仅是国士,而且是天下士,他的学问渊博,著作丰富,有三万字的著述。杨溥子的十篇文章琅琅上口,金玉般的音韵深深打动了作者的心灵,引发了作者的赞叹。作者认为杨溥子的才华和遭遇堪比子昂,阮籍等文学巨匠,他们的感慨和思考都是深刻的。最后,诗词提到了匡章和夫子对杨溥子的称赞和礼貌,虽然前圣也曾提到善恶分别的标准,但作者认为杨溥子的才华和品德都非常出众。
这首诗词通过对杨溥子的赞美,展现了作者对杨溥子才华和学问的敬佩之情。作者通过描绘杨溥子的学识、才华和著作等方面的优点,强调了他的非凡之处。诗词中还融入了对文学巨匠子昂和阮籍的比较,进一步突出了杨溥子的杰出地位。整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杨溥子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对学问和品德的重要性进行了思考和呼吁。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杨溥子的称颂,表达了作者对他学问、才华和品德的崇敬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评议的失衡和对真正才华的渴望。
太平燕赵许闲游,三十從知壮士羞。敢话诗书为上将,犹怜仁义对诸侯。子房帷幄方无事,李牧耕桑合有秋。民得夸襦兵得帅,御戎何必问严忧。
著论端能拟过秦,苦吟长学跨驴人。十年不调非求异,三径为资本作贫。回首浮梁屡还往,断魂宿草几陈新。藏家有集曾三复,借我流传莫谩珍。
诏命虽殊异,行装亦等闲。蓬壶如得路,藜杖似归山。赴约过嵩岭,辞家到竹关。从兹位清峻,野客转难攀。
阁老今无地上身,黄麻紫诰两沉沦。虚悬东岭来时月,难挽西山去后春。试割冰鲈犹脆薄,重餐野橘尚甘辛。最怜赵子同心事,相看题封泪染茵。
此行殊匆匆,天色不肯借。更待海棠晴,满意孤山下。
废功看不已,醉起又持杯。数日帘常卷,中宵雨忽来。凄凉无戏蝶,零落在苍苔。造化根难问,令人首可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