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踞南山孰敢樵,盗渠名字却深逃。
谁能雪里穷三窟,缚送尊前慰老饕。
试唤玉纤揎碧袖,笑看霜片落金刀。
族庖堪恨无风味,红晕蒸花更藉糟。
虞俦,字寿老,宁国(今属安徽)人。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进士。初爲广德、吴兴二郡教官(本集卷三《再用韵述怀》注),歷绩溪令,知湖州、婺州(本集卷二《林子长见访……》注)。淳熙十六年(一一八九),爲太学博士,迁监察御史(本集卷六《轮对札子》题注、《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九之六),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爲国子监丞(《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二之九),宁宗庆元二年(一一九六),爲淮南东路转运副使(本集卷六《被召上殿札子》题注)。三年,转江南西路转运副使兼知平江府。四年,改知庐州(《吴郡志》卷七、卷一一)。嘉泰元年(一二○一),除中书舍人(本集卷六《已见札子》题注)。二年,迁兵部侍郎(《宋会要辑稿》兵二六之一三)。生平崇敬唐白居易,家建尊白堂,有《尊白堂集》二十二卷(本集卷首陈贵谊序),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六卷,其中诗四卷。明嘉靖《宁国府志》卷八有传。 虞俦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家书送白额因赋》是宋代诗人虞俦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家书送白额因赋,朝阳照在南山上,
谁敢在虎踞之地砍柴,偷渠之名却深藏。
有谁能在雪地里找到我,受缚带到尊贵之前,以慰老贪婪之人。
试一试唤醒美丽的女子,她笑看着霜片落下,如金色刀刃般闪耀。
家族的厨房令人遗憾,没有风味可言,红晕蒸出的花更是依靠酒糟。
诗意与赏析:
这首诗词抒发了诗人对家庭和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感叹。虞俦以生动的意象和富有感情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家族在艰难环境中的生活状态。
诗中提到的"虎踞南山"意味着权力和势力的掌控,象征着社会的残酷和不公。"盗渠名字却深逃"表达了社会上一些不法之徒逃脱惩罚的现象,以及人们对于正义的渴望和无奈。
诗中诗人表达了对贪婪和腐败现象的不满,希望有人能够揭露真相,将罪犯绳之以法,以慰老百姓的心。"雪里穷三窟"暗指贪污腐败者藏匿之处,寓意着诗人对于社会深层问题的关注和呼吁。
诗人进一步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展现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玉纤揎碧袖"描述了美丽的女子,她在冬日的阳光下微笑着,喜看霜片如金刀般落下。这种美丽和纯洁,与前文中的社会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凸显出诗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渴望。
最后两句"族庖堪恨无风味,红晕蒸花更藉糟"则揭示了家族厨房的味道的不尽如人意,以及人们将希望寄托在酒糟中的现实。这是对现实生活中种种不足和对美好生活渴望的又一层反思。
总体而言,虞俦通过这首诗词,以生动的形象和细腻的情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公与腐败,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困境的思考。这首诗词凝聚了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对人性的思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感受和思想。
风舟挽晴江,载客日夜行。身远心在家,腹肠何由平。未知所到期,先计还归程。时寻别时语,涕泪下纵横。仰观风中云,下视水上萍。共在天地间,可无同飘零。泻此樽中酒,美鱼其饮羹。虽饱不厌饥,强醉终自醒。笑言虽在远,音问犹有形。愿因东南风,时寄西北声。
桃李无言一径深。客愁春恨莫相寻。看花酌酒且开襟。白雪浩歌真快意,朱弦未绝有知音。月明千里故人心。
雄屏口分寄,珍祠倏再临。翚飞丛宇峻,龙濩伏渊深。蘋藻罗清荐,金匏合雅音。风旌翻凤蜺,晨炷燎榆沉。麝墨披新刻,尘签认旧吟。乐游情未足,残照下西岑。
田水颇胜师,寺梅若可妻。新月似小女,一弯向人低。平生寡师法,开径自出蹊。擘我妻女去,酷哉此别离。老饥方驱后,津梁忽已疲。行迈殊未歇,且拚骨与皮。下山如相送,青青势向西。
西庵松竹深,薄暮更微雨。山禽不畏人,嘲哳方对语。而余倦宦者,罢日今可数。京邑夙所怀,其如恶尘土。行复念斯游,回头怅何许。
天台旧路。应恨刘郎来又去。别酒频倾。忍听阳关第四声。刘郎未老。怀恋仙乡重得到。只恐因循。不见如今劝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