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人之安宅,在心本全德。
要常处於中,不可违终食。
陈淳(一一五五~一二一九),字安卿,学者称北溪先生,龙溪北溪(今福建漳州)人。孝宗淳熙十六年(一一八九)乡贡进士。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朱熹知漳州,淳执贽从学,延置学宫。曾权长泰簿(本集卷四《权长泰簿喜雨呈郑宰》《解职归题主簿轩壁》)。宁宗嘉定十年(一二一七)预特试,明年授安溪簿,未及上,十二年卒,年六十五。有《北溪大全集》五十卷等。事见本集附录宋陈宓《北溪先生墓志铭》、门生陈沂《北溪先生叙述》,《宋史》卷四三○有传。 陈淳诗,以明弘治三年抚州守周梁石刻本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北溪大全集》(简称四库本)、清干隆四十八年陈文芳刻本(简称陈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抄本。
《闲居杂咏三十二首·仁》是宋代诗人陈淳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仁人之安宅,
在心本全德。
要常处於中,
不可违终食。
诗意:
这首诗词探讨了仁德与内心安宁之间的关系。它强调了一个仁人在内心深处追求全面德行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平衡和中庸之道的必要性。
赏析:
《闲居杂咏三十二首·仁》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它的主题。首句“仁人之安宅”意味着真正的仁人能够在自己的内心中建立一个安宁的居所,这种居所并非物质上的住所,而是心灵的净土。它传达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即一个人只有在内心深处追求仁义道德,才能真正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接下来的两句“在心本全德,要常处於中”强调了仁德的内在性质。它们指出了仁德不仅仅是一种表面的行为,而是根植于内心的道德准则。仁德的实践需要持之以恒,常常保持在中庸之道上,不偏不倚地处理各种事物。这种中庸之道的态度是仁德的表现,也是实现个人和社会和谐的关键。
最后一句“不可违终食”强调了仁德的重要性。它指出,仁德应该贯穿于一个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仅是在特定的时刻或特定的领域表现出来。仁德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持久的追求。
《闲居杂咏三十二首·仁》通过简短而精练的语言,表达了对仁德与内心安宁之间紧密联系的思考。它提醒人们,内心的安宁和追求仁德是相互促进的,只有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繁荣。
命驾关东千里余,拂衣前去未勤渠。自怜病客料秦虎,共学骚人忆郢闾。赋就句奇轻恶道,诗成意远欲闲居。此生辛苦君能识,不向他人道看书。
任丘马首有筝琶,偶落吟鞭便驻车。北望觚稜南望雁,七行狂草达京师。
家园有桃瓮有酒,取以先饷国正公。定能百杯步兵饮,可助一枕羲黄风。
宁越门前路,归鞍驻石梁。西风气色好,晚日正相当。
秋声振窾木,槁叶随飞蓬。起视篱下华,灼灼夭桃容。天公等儿戏,小草发纖秾。乍疑武陵源,秦人傥再逢。又如灵云老,禅机投劒锋。畴昔粪土广,靖节吾所宗。不然荐坠露,三闾挹遐踪。吕令载黄花,鞠裳表其衷。浊醪乱眼缬,衰颜暂时红。肯效玄都吟,葵麦摇春风。
萧然古丘上,有石传陨星。胡为霄汉间,坠地成此精。虽有坚白姿,块然谁汝灵。犬眼牛砺角,终日蒙膻腥。畴昔同列者,到今司赏刑。森然事芒角,次第罗空青。俛仰一气中,万化无常经。安知风云会,不复归青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