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七十未龙钟,飞锡飘然百里中。
正欲逢场施手段,不妨临老入花丛。
把茅便可传宗旨,一钵由来是祖风。
直要空门高著眼,看渠拍手任西东。
袁说友(一一四○~一二○四),字起巖,号东塘居士,建安(今福建建瓯)人。侨居湖州。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进士,调溧阳簿。歷主管刑工部架阁文字、国子正、太常寺主簿、枢密院编修官、秘书丞。淳熙间,知池州(《宋会要辑稿》瑞异二之二五)。改知衢州。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由提点浙西刑狱改提举浙西常平茶盐(《金石补正》卷一一六)。二年,知平江府(《宋会要辑稿》食货七○之八三)。三年,知临安府(同上书刑法四之九○)。宁宗庆元元年(一一九五),迁户部侍郎(《宋史》卷一七五),权户部尚书。三年,爲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宋会要辑稿》职官七四之一)。召爲吏部尚书兼侍读,出知绍兴府兼浙东路安抚使。嘉泰二年(一二○二),同知枢密院事。三年,迁参知政事(《宋史》卷三八、二一三)。寻加大学士致仕。四年卒,年六十五。有《东塘集》,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二十卷。事见本集附录《家传》。 袁说友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其中诗七卷)爲底本。酌校《永乐大典》残本。馆臣漏辑诗十二首,附于卷末。
《坚老住广福》是宋代袁说友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高僧七十未龙钟,
飞锡飘然百里中。
正欲逢场施手段,
不妨临老入花丛。
把茅便可传宗旨,
一钵由来是祖风。
直要空门高著眼,
看渠拍手任西东。
诗意:
这首诗以高僧的形象为主线,表达了一位七十岁高龄的僧人依然充满活力、行走百里的精神风貌。诗人认为即将进入晚年的高僧,应该以积极的姿态参与世俗的事务,而不是避世退隐。通过与外界交流,他可以传承佛门的真理和智慧,同时也能体现佛教传统的种种价值观。
赏析:
这首诗以轻盈的语言描绘了一位高僧的形象。第一句“高僧七十未龙钟”表达了高僧仍然精神矍铄的状态,七十岁的高僧仍然充满活力。第二句“飞锡飘然百里中”形象地描述了高僧飘然而行,超越了常人的局限。接下来的两句“正欲逢场施手段,不妨临老入花丛”表达了高僧有意融入纷扰的世俗中,为他人施展慈悲之手,而不是遁入空门。
下半首的两句“把茅便可传宗旨,一钵由来是祖风”强调了高僧的使命,他可以通过平凡的事物,如茅草、钵等,传承佛教的宗旨和智慧。最后两句“直要空门高著眼,看渠拍手任西东”表明高僧应该保持广阔的视野,不拘泥于东西方的差异,以宽广的心境对待世间万物。
整首诗以轻松、活泼的语言,表达了对高僧的赞美和对佛教智慧的讴歌。袁说友通过这首诗词,传达了积极向上、开放包容的价值观,鼓励人们在世俗中追求智慧和慈悲。
十里松阴蒋子山,暮烟收尽梵宫宽。夜深更向紫微宿,坐久始知凡骨寒。一派石泉流沆瀣,数庭霜竹颤琅玕。大鹏泛有捕风便,还许鹪鹩附羽翰。
驹隙光阴自去留,眉头底用着闲愁。人生枕上皆槐国,世事棋中几弈秋。为子孙谋惟蠹简,有风月处即菟裘。醉多醒语不觉晓,何处钟声出梵楼。
对御请经,无本可据。案上一挥,谁知落处。知落处,拍板兴门槌,总是闲家具。
宁骑踏雪驴,莫骤追风马。霜蹄失衔勒,多是快意者。
至公无暇日,高阁闭秋天。肘印拘王事,篱花思长年。绩成心不有,虑澹物犹牵。窃效泉鱼跃,因闻郢曲妍。
聊随汉使者,一上周王城。片雨北郊晦,残阳西岭明。野禽呼自别,香草问无名。谁复歌离黍,惟兴箕颍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