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女,问我何年归得去。
雨细风微,两足如霜挽纻衣。
江亭夜语。
喜见京华新样舞。
莲步轻飞。
迁客今朝始是归。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减字木兰花》是苏轼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江南游女,问我何年归得去。
雨细风微,两足如霜挽絮衣。
江亭夜语,喜见京华新样舞。
莲步轻飞,迁客今朝始是归。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位江南游女询问苏轼何时能回家的情景。在雨细风微的天气中,苏轼挽起他的绮丽衣袍,两脚上的霜似的絮衣。在江亭的夜晚,苏轼欣喜地看到京城热闹的新舞蹈。游女用轻盈的莲步飞舞,迁居他乡的苏轼终于开始了回家的旅程。
赏析:
这首诗词以苏轼的亲身经历为背景,情感真挚而深沉。首先,苏轼通过描绘雨细风微的景象,以及他挽起絮衣来保护自己的形象,展示了自己在外地漂泊的辛苦和孤寂。江亭夜语中的喜悦表达了苏轼对家乡的思念和渴望,尤其是对京城热闹生活的向往。最后,苏轼以迁客今始是归来表达了他即将回家的喜悦和希望。
这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对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迁居他乡的苏轼内心的复杂情感和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同时,诗中的意象和语言都相当生动,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觉。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苏轼在异乡漂泊时的心境和对归家的期盼。整首诗词优美流畅,情感真挚,展现了苏轼独特的艺术才华和对家国情怀的深刻感悟。
吾儒交贺得宗师,片善盱衡置百非。小驻锋车宣室召,时观谭麈頖宫挥。诗坛已许公馀论,邻烛何曾靳寸辉。此意急须笺阿衮,不因鱼稻久忘归。
风弄波涛鼓角喧,蜀江犹有阵图存。纶巾羽扇人何在,眼看群儿戯棘门。
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故宫何在绿离离,逆顺兴亡世所知。草木尚怀勾践德,山川仍识夏王悲。行人月下谁吹笛,游客街前自买碑。欲倚阑干问陈迹,苍烟白露两迟疑。
窈窈崖头墨,沉沉水面青。枫林啸山鬼,竹月下湘灵。欸乃元郎曲,离骚屈子经。欲知当日意,须向此中听。
玉奴何必减花奴,省识春风作画图。临水隔花看走马,翻身射鴈落雕弧。词场君擅倾城色,诗社侬凋觅句须。摩垒致师仰余勇,政惭连叔答肩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