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相诚非,破相亦妄。
不执不破,是名实相。
富弼(一○○四~一○八三),字彦国,河南(今河南洛阳)人。仁宗天圣八年(一○三○)举茂才异等,授签书河阳判官。通判绛州,迁直集贤院,开封府推官、知谏院。庆历二年(一○四二),爲知制诰。三年,拜枢密副使,与杜衍、范仲淹等主持庆历新政。四年,出知郓州。歷知青、郑、蔡、河阳、并等州府。至和二年(一○五五),召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英宗即位,爲枢密使。居二年,出判扬州,封祁国公,进封郑。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徙判汝州。二年,以左僕射、门下侍郎拜同平章事。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判河南,改亳州。后因阻青苗法受责,求归洛阳养疾,不久即致仕。元丰六年卒,年八十。有奏议、安边策、文集等,今存《富郑公集》一卷。《宋史》卷三一三有传。 富弼诗,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所收《两宋名贤小集》卷四九《富郑公集》爲底本,酌校他书引诗。另从《伊川击壤集》等书中辑得集外诗若干,编于卷末。
《偈》是宋代文学家富弼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富弼对于相对与绝对的思考和领悟。
诗词的中文译文:
执相诚非,破相亦妄。
不执不破,是名实相。
诗意和赏析:
《偈》这首诗词以佛教的哲理为基础,探讨了相对和绝对的关系,以及认识世界和自我之间的互动。诗中的“相”是指相对的存在、表象,而“非”则代表否定、不真实,暗含了一种超越相对的觉悟。
首句“执相诚非,破相亦妄”,表达了作者对于执着相对的观念的否定。作者认为,过于执着于相对的存在只是虚妄的追逐,因为相对是不真实的,它不能完全展示事物的本质和真相。
接着,“不执不破,是名实相”,这句话表明了作者对于超越相对的见解。不执着于相对,不追求执着的破除,才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真实。这种超越相对的境界被称为“名实相”,即真实的存在。
整首诗词通过对相对和绝对的对比,表达了一种超越表象的智慧。作者富弼在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时,运用了简洁而深刻的语言,使诗词更具有哲理性和思考性。这首诗词引导读者思考相对和绝对的关系,提示人们超越表面现象,寻求真实和本质,具有一定的启示和思想价值。
春色,春色,依旧青门紫陌。日斜柳暗花嫣,醉卧春色少年。年少,年少,行乐直须及早。明月,明月,照得离人愁绝。更深影入空床,不道帷屏夜长。长夜,长夜,梦到庭花阴下。南浦,南浦,翠鬟离人何处。当时携手高楼,依旧楼前水流。流水,流水,中有伤心双泪。
四天净色寒如水,八月清辉冷似霜。想得越人今夜见,孟家珠在镜中央。
草绿春阳动,迟迟泽畔游。恋花同野蝶,爱水剧江鸥。身外唯须醉,人间尽是愁。那知鸣玉者,不羡卖瓜侯。
端为稽田赋未均,一时板籍尽更新。三年敢作贤劳叹,政恐才疎负邑人。
风日萧萧两鬓华,倦寻银笔赋余霞。五更枕上无情雨,三月风前薄命花。春困有时因病酒,客怀何日不思家。年来事事心情懒,惟有归耕策最嘉。
自惭井底蛙,边幅徒自饰。行遇南山虎,引首叩白额。前后履尾者,鲜不死其侧。长啸激虚籁,阴风昏月夕。裴旻抱弱弓,萧萧失过时魄。李广落神镞,往往中微石。嗟无食虎气,徒尔中区窄。半夜欲编料,当场浪呼索。有力但足畏,亡机尚可测。正将余生轻,无乃狂病发。贵身非千金,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