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进读唐书终帙》

隋室重氛极,唐家景命新。
地归裂残壤,天洗战馀尘。
遂纳诸戎贡,争陪二月巡。
瀛洲登俊老,烟阁尽名臣。
轻重非关鼎,兴亡要在人。
旧都纷秀麦,前事遍书筠。
哲后疑图暇,西厢访古频。
终篇见成败,摘句屡谘询。
青史嘉遗直,元龟遗圣长。
愿将稽古意,万一助尧仁。

作者介绍

宋庠(九九六~一○六六),字公序,原名郊,入仕后改名庠。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后徙安州之安陆(今属湖北)。仁宗天圣二年(一○二四)进士,初仕襄州通判,召直史馆,歷三司户部判官、同修起居注、左正言、翰林学士、参知政事、枢密使,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深爲仁宗亲信。庆历三年(一○四三)因其子与匪人交结,出知河南府,徙知许州、河阳。不久召回任枢密使,与副使程戡不协,再出知郑州、相州。英宗即位,改知亳州,以司空致仕。治平三年卒,年七十一。謚元献。宋庠与其弟祁均以文学知名,有集四十四卷,已散佚。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得宋庠诗文,编爲《元宪集》四十卷。事见王珪《华阳集》卷四八《宋元宪公神道碑》,《宋史》卷二八四有传。 宋庠诗,以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元宪集》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及诸书散见的宋庠诗,编定十四卷。另辑得集外诗七首,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诗词:《进读唐书终帙》

中文译文:
隋朝的气息重重,唐朝的景象命运更新。土地裂开,残破的土壤;天空洗净,战争的尘埃。随之而来的是各种戎族的贡品,争相参加二月的宴游。登上瀛洲,拜见俊老,烟阁里聚集了无数名臣。轻重并不取决于鼎盛的权势,国家的兴衰关键在于人。古都中盛开着郁郁葱葱的麦田,前朝的历史记载满布书籍的竹简。智者后来疑惑于历史的图谋,常常频繁地到西厢去探访古人。到了终篇,成败得见,摘取佳句时常征求意见。青史中珍贵的遗迹继承了正直的品德,元龟传世长久地保留了圣人的智慧。愿意以古人的智慧来审视过去,或许能在千载之后辅佐尧舜的仁德。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宋代作者宋庠进读《唐书》的经历为背景,通过对隋唐时期的社会景象和历史变迁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国家兴衰的关切。

诗中通过隋朝和唐朝的比较,展现了历史的更迭和时代的变化。隋朝的重压和唐朝的新景象形成鲜明对比,土地的裂开和天空的洗净象征着战乱的后果。战争过去,各族纷纷向唐朝进贡,欢庆二月巡游。瀛洲是传说中的仙岛,登上瀛洲是一种追求高尚境地的象征,而烟阁中聚集的名臣则表明唐朝文治武功的辉煌。

诗中强调了人的作用,认为国家的兴衰关键在于人。权力与地位的轻重并不决定国家的兴盛,而是人的智慧、品德和仁爱精神。同时,诗中也展现了对历史的疑问和探索,智者常常到西厢去访古,摘取佳句,以求得见历史的成败。诗人希望通过研读历史,继承古人的智慧和品德,为国家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整首诗意蕴含深远,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它描绘了隋唐时期社会的景象,呈现了历史的变迁和人的作用,同时表达了对古人智慧的敬仰和对未来的期许。

  • 《大江西上曲(寄李宝夫提刑,时郊后两相皆乞归)》

    大江西上,郁孤台八境,人间图画。地涌千峰摇翠浪,两派玉虹如泻。弹压江山,品题风月,四海今王谢。风流人物,如公一世雄也。一片忧国丹心,弹丝吹笛,未必能陶写。西北风尘方澒洞,宰相闲归绿野。月斧争鸣,风斤运巧,不用修亭榭。紫枢黄阁,要公整顿天下。

  • 《句》

    沙鸥背人去。

  • 《狗子无佛性》

    铁壁银山,一箭穿过。潦倒赵州,口能如祸。

  • 《甲午元日》

    瑶极青阳献,璇宫紫气氲。晴光千嶂合,阳脉百泉分。门戟开黄道,台书得庆云。青归江柳染,红入圃梅芬。花颂回三朔,糕盘□五辛。春杯吹绿酒,不遣瘁颜醺。

  • 《蔡忠惠家书帖赞》

    家书正所以寄情之真,徒得观笔力之神,又以见公之褆身。予汇而藏,以警夫人。

  • 《依韵和孙秀才朱长官见寄二首同韵》

    古来富贵蹈危机,乐性安贫莫谓非。未及功名苍鬓改,欲从疏懒五湖归。

版权所有©成语大全网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