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辞山路远,要见唐朝面。
对面也不识,谁知者方便。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髮,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干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爲三卷。
《金刚随机无尽颂·法界通花分第十九》是宋代释印肃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不辞山路远,要见唐朝面。
对面也不识,谁知者方便。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一种追求智慧和真理的心境。诗人不畏艰险,不顾山路遥远,只为了一睹唐朝的风采。然而,当他终于来到唐朝时,他却发现自己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对面的人也无法认识他。诗人通过这种表达,探讨了人生的无常和追求智慧的道路上的困惑。
赏析:
这首诗词运用简洁凝练的语言,通过描述一个朝思暮想的情景,传递了诗人内心的追求和困扰。诗人不辞劳苦,追求真理和智慧,但当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时,却发现自己陷入了无知和陌生之中。这种对现实的无奈和困惑,使诗词展现出一种深沉的哲思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诗人以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对智慧和认识的追求,并在描述中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迷惘。诗词之间的对比烘托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困惑,使读者在阅读时产生共鸣。诗人的追求和困惑是人类共同的心理体验,通过这首诗词,诗人引发了读者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对智慧追求的反思。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以简练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对智慧追求的渴望和对现实困境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对追求道路的迷茫。
今日望春下,送春还送行。簿书须著意,家世有余清。潇洒桐庐郡,文章陆士衡。公余定多暇,无废读书声。
?一题:东坡居士过龙光,求大竹作肩舆,得两竿。南华珪首座方受请为此山长老。乃留一偈院中,须其至,授之,以为他时语录中第一问。?斫得龙光竹两竿,持归岭北万人看。竹中一滴曹溪水,涨起西江十八滩。
乞得危身百尺竿,冥心晦息掩柴关。自寻别墅开荒径,忽见高轩厌辔环。海宇泬寥黄鹄举,风涛浩荡白鸥閒。剑花落尽长堤圮,叹息英雄隐此山。
昨日霜风入绛帷,曲房深院绣帘垂。屏风几曲画生枝。酒韵渐浓欢渐密,罗衣初试漏初迟。已凉天气未寒时。
爆竹惊今夕,屠苏荐诘朝。去来时转眼,新旧岁中腰。立地符先钉,倚门钱未烧。土人珍裂饼,聊以荐金蕉。
鸿禧主人,一闲半年,未尝厌闲。谓有溪可钓,有田可秣,有兰堪佩,有菊堪餐。羽檄秋风,胡笳夜月,多少勋名留汉关。如今且,效樽罍北海,歌舞东山。门前。咫尺长安。但只恐纶音催禁班。把鹭鬓数茎,更因民白,鸥心一片,犹为君丹。蓝绶儿痴,彩衣家庆,倦羽伶俜江汉还。春光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