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镜禅人欲归灵隐》

袈裟裹定老禅翁,云隔家乡是几重,两面庐山曾遍览,三生天竺会相逢。
摇凉竹箑收江羽,醒困茶瓯沦建龙。
午借客床寻偃息,不知身在紫霄峰。

作者介绍

董嗣杲,字明德,号静传,杭州(今属浙江)人。理宗景定中榷茶九江富池。度宗咸淳末知武康县。宋亡,入山爲道士,改名思学,字无益。着作除《西湖百咏》二卷外,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庐山集》五卷、《英溪集》一卷。事见《西湖百咏》自序及本集有关诗篇,《绝妙好词笺》卷六有传。 董嗣杲词,一至五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庐山集》爲底本,第六卷以《四库全书·英溪集》爲底本,七、八两卷以清光绪丁氏嘉惠堂刊《西湖百咏》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从《诗渊》辑得之集外诗编爲第九卷,从《永乐大典》等书辑得之诗编爲第十卷。

作品评述

《镜禅人欲归灵隐》是宋代董嗣杲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禅修者的归途,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禅修境界的追求。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袈裟裹定老禅翁,
云隔家乡是几重。
两面庐山曾遍览,
三生天竺会相逢。

这首诗的开头直接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禅修者的场景。袈裟紧紧地裹住了一位老禅翁,显示出他身份的特殊性和虔诚。诗中提到云隔家乡是几重,暗示了禅修者在修行过程中与尘世的隔绝,也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渴望。

两面庐山曾遍览,三生天竺会相逢。这两句描绘了禅修者在修行中的历程。庐山作为中国道教和佛教的圣地,象征着禅修者在修行中所经历的各种境界。庐山两面的山峰都曾被禅修者所游览,显示了他对修行的勤奋与执着。三生天竺指的是佛教圣地印度的天竺国,意味着禅修者经历了多生多世的修行,最终在这里实现了最高的境界。

摇凉竹箑收江羽,
醒困茶瓯沦建龙。
午借客床寻偃息,
不知身在紫霄峰。

这四句描述了禅修者在归途中的一系列景象。摇凉竹箑收江羽,表达了禅修者在清凉的竹林中整理衣物,以准备离去。醒困茶瓯沦建龙,描绘了禅修者醒来时茶具和建龙瓯已经沦陷的情景,暗示他在修行中的某种困惑和迷茫。午借客床寻偃息,表达了禅修者在途中借宿客床,寻找片刻休息的场景。不知身在紫霄峰,说明禅修者已经进入了超越尘世的境界,不再清楚自己身处何处。

这首诗词通过描述禅修者的归途,展现了禅修者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禅修境界的追求。诗词中运用了庐山和天竺等佛教圣地的意象,以及竹林、茶具等禅修的常见元素,将禅修者的内心感受与外在景物相结合,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俗的境界。整首诗词虽然篇幅不长,却通过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给人以深思和遐想的空间。

  • 《过海联句》

    沙鸟浮还没,山云断复连。--高丽使棹穿波底月,船压水中天。--贾岛

  • 《杨录事以仆与孙温叟唱酬韵作诗见贻又用仆与》

    丹凤哀鸣领九雏,雀飞饱食下平芜。寒窗拥褐兹晨卧,急鼓穿鞋旧日趋。客至渠能劳剥啄,赋成我岂寓乌无。说天更拟愚溪去,荣辱端知可罢呼。

  • 《静江归舟中读书》

    南风驾小雨,群山净如沐。吾归及新凉,所历慰心目。轧轧柔橹鸣,卧见山起伏。推枕意悠然,还取我书读。平生领解处,於焉更三复。老矣百念疎,但欲斯熟。向来五岭游,日力半吏牍。小心了官事,终觉愧惸独。世路自险夷,人情费追逐。翩翩孤飞翼,息荫望林麓。

  • 《李熙载业儒未效转为五行家》

    典谟训诰饱蟠胸,一字于君未有功。参到五行刘子政,转为三命李虚中。牛毛有底事非左,蜗角孰何人不东。肯自戚施相从臾,片言可送半生穷。

  • 《洞仙歌》

    谢娘春晓,借贫家螺黛。须拗花枝与伊戴。傍妆台,见了已慰相思。原不分,云母船窗同载。丛祠灯火下,暗祝心期,众里分明并侬拜。尽说比肩人,目送登舻,香渐辣晚风罗带。信柔橹,呕哑拨鱼衣,分燕尾溪流,赤栏桥外。

  • 《舟中寄张外史》

    棹郎催踏春溪舫,阻我辞君散木亭。江水未应春去涨,乡山偏向别时青。烟波钓艇新冲雨,河汉仙槎旧犯星。输与仙都吉居士,一帘山雨听鹅经。

版权所有©成语大全网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