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省三年别,文闱九日同。
登高迟曲糵,避湿到芎藭。
田舍飘零后,江湖震荡中。
忍将忧国泪,滴向菊花丛。
李石(?~一一八一),字知几,号方舟子,资州(今四川资中)人。高宗绍兴二十一年(一一五一)进士(清光绪《资州直隶州志》卷一三)。调成都户曹参军。召爲太学录,迁太学博士。二十九年,出爲成都府学官(《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一八三)。歷通判彭州,知黎州、合州、眉州。孝宗淳熙二年(一一七五),爲成都府路转运判官,寻罢(《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二之一二)。八年卒(《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一三)。有《方舟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二十四卷,事见本集卷一○《自叙》。 李石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方舟集》爲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九日类试院雨中制司送酒关子二首》是宋代诗人李石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在雨中送别九日类试院的场景。下面是这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学省三年别,文闱九日同。
登高迟曲糵,避湿到芎藭。
田舍飘零后,江湖震荡中。
忍将忧国泪,滴向菊花丛。
诗意:
这首诗描述了在雨中送别九日类试院的情景。诗人离开学省已经有三年,此时与其他考生共同参加文闱九日考试。他们在雨中登高时路途曲折,为避雨而来到芎藭之下。回想起田舍的飘零和江湖的动荡,诗人心中充满了忧国忧民之情,忍不住泪水滴落在菊花丛中。
赏析:
这首诗以雨中送别九日类试院为主题,通过描绘雨天的情景和诗人内心的感受,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之情。诗中运用了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的对比,增加了诗的层次和感染力。
首先,诗人通过描绘登高途中的曲折和避雨到芎藭之下的情景,将雨天的阻碍和困难与诗人的心情相结合。曲折的路途和避雨的行为暗示了考试之路的艰辛和坎坷,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九日类试院的重视和希望。这种对比使得诗中的情感更加真切。
其次,诗人通过回忆田舍的飘零和江湖的震荡,表达了对国家动荡和人民苦难的关切。田舍飘零和江湖震荡是社会动荡时期的典型特征,诗人通过这些景象来表达自己对国家疾苦的思考和忧虑。最后,诗人将忧国之泪与菊花丛相对应,把个人的忧国之情与自然界的美景相结合,形成了一幅凄美的画面。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雨中送别九日类试院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之情。诗人以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的对比,使得诗意更加丰富和深入人心。这首诗既是对时代的呼喊,也是对人民的慰藉,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男女虽亲,死生难躲。浮名浮利浮云朵。万缘一*恰如无,长生路上修仙果。玉户频开,金关紧锁。灵珠里面持经课。功成轻举踏云行,大罗
柘枝本出楚王家,玉面添娇舞态奢。松鬓改梳鸾凤髻,新衫别织斗鸡纱。鼓催残拍腰身软,汗透罗衣雨点花。画筵曲罢辞归去,便随王母上烟霞。
畴昔南迁海上雷,艰难唯与汝同来。再从龙尉茅丛底,旋卜云桥荔子堆。相与闭门寻旧学,谁言复出理官醅。乘田委吏先师事,莫学陶翁到即回。
良宵正月一,日从东畔出。照见耆阇峰,回环指□中。坐断石桥路,凡圣无回互。佛祖生冤家,相逢若稻麻。雪消春雨过,碓觜也生花。
暮召三山峻,晨趋一节回。乍维青雀舫,还直右银台。陟降丹涂密,论思武帐开。欲谈当世务,元藉轶群才。
仓猝扶宗社,艰危启圣神。英雄归驾御,狂狡愿和亲。泛扫妖氛净,恢张治化新。倦勤三纪外,头白尽遗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