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巷牵丝直,平湖坠镜清。
顺流风借便,捷路雪初晴。
鸟度欲何向,鸥来只自惊。
有行须快意,安得易为情。
陈师道(一○五三~一一○二),字履常,一字无己,自号后山居士,学者称后山先生,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家贫,苦志好学。年十六,以文谒曾巩,遂留受业。神宗熙宁中,王安石经学盛行,师道心非其说,绝意仕进。元丰四年(一○八一),曾巩奉诏修史,荐入史馆,以布衣未果。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四月,以苏轼等荐(《苏轼文集》卷二七《荐布衣陈师道状》),起爲亳州司户参军,充徐州教授(本集《谢徐州教授启》)。七月,除太学博士(《续资治通鑑长编》卷四三○),因五月间曾託疾乞假到南京见苏轼,仍罢爲徐州教授(本集《谢再授徐州教授启》)。五年,移颍州教授(任渊《后山年谱》)。绍圣元年(一○九四),坐苏轼余党,谪监海陵酒税(本集《与鲁直书》)。二年,调彭泽令,以母丧未行,家居六年。元符三年(一一○○),除棣州教授,未赴,召爲秘书省正字(《后山年谱》)。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扈从南郊,天寒无绵衣,以寒疾卒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年四十九。遗着由门人魏衍编爲《彭城陈先生集》二十卷,其中诗六卷,四百五十六篇(魏衍《彭城陈先生集记》),已佚。有《后山居士文集》(二十卷,收诗多于魏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卷)及任渊《后山诗注》传世。《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陈师道诗,以宋蜀刻大字本《后山居士文集》(有绍兴二年谢克家序)爲底本(卷六原缺第二十二页,据目录以宋刻《后山诗注》本补足)。校以宋刻《后山诗注》(残存卷三下至六,藏北京图书馆,简称宋注本)、高丽活字本《后山诗注》十二卷(出明弘治十年袁宏刻本,《四部丛刊》据此影印,简称高丽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诗注》十二卷(简称库注本),清雍正八年(一七三○)赵骏烈刻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四卷(据明弘治十二年马暾刻本《后山先生集》三十卷重编,简称赵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集》二十四卷(简称四库本)、张钧衡《适园丛书》本《陈后山集》三十卷(一九一四年据旧钞本翻刻,简称张本)。除宋刻残本外,五本共同的异文校语简作各本。凡底本失收而见于校本诸诗,编爲第七卷,新辑集外诗附后。
《钜野泊触事》是宋代陈师道所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在广阔的野外泊舟,牵引船索的道路笔直无比,平静的湖面上水银般的明镜摔落,碧波清澈。顺着顺风的方向前行,借助风力疾驰如箭,雪刚刚晴朗,道路宛如冰雪般光滑。不知鸟儿飞过将去何方,唯有一只鸥鸟飞来自惊。在这行舟的旅途中,必须快乐自得,才能轻易体验到爱情的情感。
诗意: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次在广阔野外泊舟的旅行,表达了对快乐和自由生活的追求。诗人通过描述自然景物和舟行所感,传达了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感悟。诗中蒲巷笔直、湖面清澈和顺风疾驰的描写,展示了自然界的秩序和力量,与人类的生活和情感产生了对比。诗人同时表达了对自由和快乐生活的向往,强调了在行舟的旅途中体验快乐、感受爱情的重要性。
赏析:
《钜野泊触事》通过简洁而富有画面感的描写,展示了自然界的壮美景色和人类情感的交融。起初,诗人用蒲巷牵丝直、平湖坠镜清的描写,形象地展示了自然界的秩序和安宁。接着,通过描绘顺流风借便、捷路雪初晴的情景,表达了快乐和自由生活的渴望,将自然的力量与人的情感相结合。最后,诗人以鸟度欲何向、鸥来只自惊的形象,暗示了人类在追求快乐、体验情感时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和迷茫。
整首诗以自然景物和行舟之旅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比的手法,传达了对快乐和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及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和脆弱性。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将人类的情感与自然界相互糅合,使读者在欣赏诗词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共通之处。整首诗简洁而深刻,给人以思考和共鸣的空间,展示了陈师道独特的诗歌才华。
妇人盖亦有仁心,只为冥顽溺爱深。今此警之当愧死,何妨重理旧弦琴。
怒目横行与虎争,寒沙奔火祸胎成。虽为天上三辰次,未免人间五鼎烹。
晓栉理斑鬓,萧萧遍愁颠。多病始计日,蚤衰不待年。青青固未几,种种今乃然。寡发有异象,施髲惭庄篇。且复委蓬葆,言就东山眠。
延年有妹颜如花,十四选入君王家。翡翠结帘玉镂床,君王一时无暂忘。朝朝出入芙蓉殿,莫道妾身出微贱。妾生未久身入泉,上天何不与妾年。君王爱妾言不死,逐夜宫中唤方士。
阇夜多因地,昔为自在天。一契无作性,大用得言前。
韩亡誓欲报秦仇,秦灭还兴伐楚谋。一念为韩非为汉,无功何必愿封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