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句》

儿童便读山中记,老大才登记裹山。

作者介绍

冯时行(?~一一六三),字当可,号缙云,壁山(今四川璧山)人。徽宗宣和六年(一一二四)进士,调江原县丞,知眉州丹稜县。高宗绍兴八年(一一三八),以政优召对,因反对和议,出知万州。十一年,又因不附秦桧免官,遂居缙云山中,授徒讲学。桧死,二十七年起知蓬州,二十九年,知黎州,三十一年,知彭州(《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一二○、一四二、一七六、一八二、一九二)。擢成都府路提点刑狱。孝宗隆兴元年,卒于官。有《缙云集》四十三卷(《宋史·艺文志》),已散佚,明嘉靖中李玺刊爲《缙云先生文集》四卷,卷一至三爲诗。事见《缙云先生文集》附录宋蹇驹《古城冯侯庙碑》,《宋史翼》卷一○有传。 冯时行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缙云文集》爲底本,校以清赵氏小山堂抄本(简称小山堂本,藏北京图书馆)。另从《永乐大典》等书辑得之集外诗,编爲卷四。

作品评述

《句》是一首宋代冯时行的诗词作品。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儿童便读山中记,
老大才登记裹山。

诗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述了两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山的感知和理解的不同。儿童读书的时候,他们只是从书本上了解山的形象和特征;而当一个人年长成熟时,他才真正能够理解山的含义和内涵。通过表达这种年龄阶段对山的认知差异,诗人探讨了人生的成长和智慧的积累。

赏析:
这首诗以简练的文字表达了一种成长和智慧的过程。儿童时期,我们借助书本和他人的经验来认识世界,这种认知是有限的,只是对事物的表面了解。而当我们长大成人,通过亲身经历和思考,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内涵。诗人通过对儿童和老大的对比,传达了人们在不同阶段对事物认知的差异和成长的重要性。

此外,诗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对儿童和老大的对比,突显了时间和经验对认知的影响。儿童便读山中记,表达了年幼者对山的认知,他们只能从书本中获得一些零散的知识。而老大才登记裹山,强调了年长者通过亲身经历和深入思考获得的更深刻的理解。这种对比给诗词增添了层次感和思考的空间。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传达了人生的成长和智慧的积累,通过对比描绘了不同年龄段人对事物认知的差异。它鼓励人们在成长过程中积极学习和思考,不断深化对世界的理解。

  • 《送权守解印趋阙》

    欲挽行人入醉乡,残春岐路日偏长。花容贴雨蜂儿静,麦浪翻风燕子凉。心计已高刘晏幕,恩波终载召公棠。去思正伴东溪水,听得潺湲更断肠。

  • 《观王文之所藏荆公帖》

    余行江左路,曾涉蒋山椒。野逸思乘蹇,仪型想冠貂。帖窥藏五世,诗续咏前朝。永日欣无斁,巾欹膝屡摇。

  • 《送蔡伯畛往潮州四首》

    迎侍虽然胜左迁,恋乡毕竟怕离筵。读书不合能讥佛,罚向潮州住几年。

  • 《送友人南归》

    万里春应尽,三江雁亦稀。连天汉水广,孤客郢城归。郧国稻苗秀,楚人菰米肥。悬知倚门望,遥识老莱衣。

  • 《赠刘忠朴》

    楹何为折剑何借,须肯为佛粪肯尝。马公布衾王公饭,石家锦障丁家香。忠邪佞邪两无定,一雕一璞异其性。忠朴先生躔法高,古今四者岂关命。五九六馀能善恶,铁算不是并州错。便从忠朴问如今,忠果谁忠朴谁朴。

  • 《张明发有问用前韵谢之》

    本自光明不费灯,个中元不隔微尘。如何曾点归来后,千古无人解咏春。

版权所有©成语大全网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