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峰习圣罢,乾竺化身归。
帝子传真印,门人哭宝衣。
一囊穷海没,三藏故园稀。
无复天花落,悲风满铁围。
陈陶(约公元812—约885年):字嵩伯,号三教布衣。《全唐诗》卷七百四十五“陈陶”传作“岭南(一云鄱阳,一云剑浦)人”。然而从其《闽川梦归》等诗题,以及称建水(在今福建南平市东南,即闽江上游)一带山水为“家山”(《投赠福建路罗中丞》)来看,当是剑浦(今福建南平)人,而岭南(今广东广西一带)或鄱阳(今江西波阳)只是他的祖籍。早年游学长安,善天文历象,尤工诗。举进士不第,遂恣游名山。唐宣宗大中(847—860年)时,隐居洪州西山(在今江西新建县西),后不知所终。有诗十卷,已散佚,后人辑有《陈嵩伯诗集》一卷。
《哭宝月三藏大禅师》是唐代陈陶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描绘了大禅师宝月三藏圆寂的场景,并表达了诗人对大禅师的哀思之情。
诗词的中文译文大致为:五峰圣人修行已完成,乾竺转世所化,回归故里。皇帝的皇子传达真印,门人们哭着送行圣师。他的胸怀如同能容下大海,现在却沉寂无声,三藏的故乡也变得冷清稀少。再也看不到清廷中的花朵飘落,只有悲壮的风声满布围栏。
这首诗词通过描写宝月三藏大禅师的圆寂情景,展现了人类终有一死的触动和深情。诗人表达了对大禅师的崇敬和追思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对逝者的悼念之情。
整首诗词运用了生动而深刻的意象,如“五峰习圣罢”揭示了大禅师修行的伟大成就,“乾竺化身归”表达了大禅师的转世归来,“一囊穷海没”形容了大禅师胸怀的宽广,以及“悲风满铁围”传达了悲伤和哀思的氛围。
通过对诗词的赏析,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大禅师的敬仰和对死亡的深思,展示了诗人敏锐的感受力和才华横溢的创作能力。这首诗词既具有宏大的题材,又融入了自然的景象和人物的情感,充满了艺术的魅力。
闻君新酒熟,况值菊花秋。莫怪平生志,图销尽日愁。
春江多大风,每盛肯遽微。吹人虽不寒,崩浪良足唏。嗔读揭几帙,妒梦摇斋扉。况乃驾舻栧,敢与争狂威。郁郁羁思倦,寥寥遨侣稀。危陟据隄阜,遐眺穷湾圻。引雏鹊始大,长笋荻已肥。草远安所极,絮残犹自飞。眷此惜暮景,感怆将畴依。去国候屡改,怀人事多违。袍弊苦肤汗,药{
谁工此松唯拂墨,巧思丹青营不得。初写松梢风正生,此中势与真松争。高柯细叶动飒飒,乍听幽飗如有声。左右双松更奇绝,龙鳞麈尾仍半折。经春寒色聚不散,逼座阴阴将下雪。荆门石状凌玙璠,蹙成数片倚松根。何年蒨蒨苔黏迹,几夜潺潺水击痕。裴生诗家后来客,为我开图玩松石。
人言十月小春回,谁酿寒云作雪醅。天女戏抛群玉佩,风姨吹散万解杯。竹非为米腰皆折,山不因愁发尽皑。冻合诗肩不成句,六花时入轿窗来。
月向天边夜夜生,秋风何处彩云横。鱼无密信来青海,蟢有闲丝挂晚晴。春玉渐看腰似削,愁城不怕酒如兵。而今只合笼鹦鹉,能向琵琶唤小名。
秋风一熟平湖芡,满市明珠如土贱。昔也兼名鸿雁头,今兹始识胡孙面。应须我辈剩著语,会有后人来作传。横塘地主总好事,凌波不过空山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