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冬少霜雪,腊月厌重裘。
渐动园林兴,顿宽薪炭忧。
山陂泉脉活,村市柳枝柔。
春饼吾何患,嘉蔬日可求。
陆游(一一二五~一二○九),字务观,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宰子。年十二能诗文,以荫补登仕郎。高宗绍兴二十三年(一一五三)两浙转运司锁厅试第一,以秦桧孙埙居其次,抑置爲末。明年礼部试,主司復置前列,爲桧黜落。桧死,二十八年始爲福州宁德主簿(清干隆《宁德县志》卷三)。三十年,力除敕令所删定官(《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一八五)。三十一年,迁大理寺司直(同上书卷一九一)兼宗正簿。孝宗即位,迁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赐进士出身(《宋会要辑稿》选举九之一九)。因论龙大渊、曾觌招权植党,出通判建康府,干道元年(一一六五),改通判隆兴府,以交结臺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论罢。六年,起通判夔州(《渭南文集》卷四三《入蜀记》)。八年,应王炎辟,爲四川宗抚使干办公事。其后曾摄通判蜀州,知嘉州、荣州。淳熙二年(一一七五),范成大帅蜀,爲成都路安抚司参议官(《渭南文集》卷一四《范待制诗集序》)。三年,被劾摄知嘉州时燕饮颓放,罢职奉祠,因自号放翁。五年,提举福建路常平茶监(《省斋文稿》卷七《送陆务观赴七闽提举常平茶事》)。六年,改提举江南西路(《渭南文集》卷一八《抚州广寿禅院经藏记》)。以奏发粟赈济灾民,被劾奉祠。十三年,起知严州(淳熙《严州图经》卷一)。十五年,召除军器少监。光宗即位,迁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未几,復被劾免(《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二之五四)。宁宗嘉泰二年(一二○二),诏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兼祕书监(《南宋馆阁续录》卷九)。三年,致仕。开禧三年(一二○七),进爵渭南县伯。嘉定二年卒,年八十五。陆游是着名爱国诗人,毕生主张抗金,收復失地,着作繁富,有《渭南文集》五十卷,《剑南诗稿》八十五卷等。《宋史》卷三九五有传。 陆游诗,以明末毛晋汲古阁刊挖改重印本爲底本爲底本。校以汲古阁初印本(简称初印本),宋严州刻残本(简称严州本,藏北京图书馆)、宋刻残本(简称残宋本,藏北京图书馆)、明刘景寅由《瀛奎律髓》抄出的《别集》(简称别集本)、明弘治刊《涧谷精选陆放翁诗集·前集》(简称涧谷本)及《须溪精选陆放翁诗集·后集》(简称须溪本)等,并参校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简称钱校)。底本所附《放翁逸稿》、《逸稿续添》编爲第八十六、八十七卷。辑自《剑南诗稿》之外的诗,经营爲第八十八卷,凡出自《渭南文集》者,以明弘治十五年锡山华珵铜活字印本爲底本,校以《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
诗词:《腊月》
朝代:宋代
作者:陆游
今冬少霜雪,腊月厌重裘。
渐动园林兴,顿宽薪炭忧。
山陂泉脉活,村市柳枝柔。
春饼吾何患,嘉蔬日可求。
中文译文:
这个冬天少有霜雪,腊月里我已经厌倦了厚重的衣裘。
园林逐渐有了生机,烧柴取暖的忧虑也暂时消散。
山陂的泉水流动活泼,乡村市场上的柳枝柔软婀娜。
我并不担心缺少春天的糕饼,美味的蔬菜日日可求。
诗意和赏析:
《腊月》是陆游写于宋代腊月的一首诗词。整首诗以描绘冬季的景象为主题,展现了作者对冬天的感受和对世事的思考。
首先,作者提到今年的冬天少有霜雪,表达了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感慨。他在腊月已经厌倦了沉重的衣裘,可能是因为天气不够寒冷。这里借用了个人感受,抒发了对寒冷冬季的疲倦情绪,也暗示了作者对温暖的渴望。
接下来,作者描述了园林逐渐有了生机,意味着春天的到来。这种景象使得作者暂时放下了烧柴取暖的忧虑,暗示了希望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这里园林兴旺的描绘也可以理解为社会的繁荣和人们的生活逐渐好转。
诗的后半部分,作者以山陂泉水活泼流动和乡村市场上的柳枝柔软婀娜为形象,展示了冬季中充满生机的一面。这里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力和活力的讴歌,也传达了对生活丰富多彩的向往。
最后两句,作者提到不担心缺少春天的糕饼,美味的蔬菜日日可求。这里表达了对物质生活的满足和对丰收的期盼,也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整首诗以冬季景象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展示了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对未来的期待。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富有韵律感的语言,给读者带来了温暖、生动的画面,体现了陆游独特的诗意和感受。
常於静处着閒身,别是清虚冷澹人。禅里断除千种法,吟中消受一生贫。声名岂必存编简,林壑从来有隐沦。云中溪山无限景,对余一一意皆真。
篷底茶香午梦醒,大江风急正扬舲。浪花作雨汀烟湿,沙鸟迎人水气腥。三国旧愁春草碧,六朝遗恨晚山青。不知别后东湖上,谁爱菱歌倚棹听。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山翁醉也。欲返黄茅舍。醉里忽闻留我者。说道群花未谢。脱巾就挂松龛。觉来酒兴方酣。欲借白云为笔,淋漓洒遍晴岚。
我把尊贤榜旧堂,怀人忽至喜如狂。缘何不肯留城府,虚著新成八尺床。
天使出霜台,行人择吏才。传车春色送,离兴夕阳催。驿绕巴江转,关迎剑道开。西南一何幸,前后二龙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