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折霜林半壁间,春风日日付毫端。
秋高为借横斜影,留与吾师岁晚看。
袁说友(一一四○~一二○四),字起巖,号东塘居士,建安(今福建建瓯)人。侨居湖州。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进士,调溧阳簿。歷主管刑工部架阁文字、国子正、太常寺主簿、枢密院编修官、秘书丞。淳熙间,知池州(《宋会要辑稿》瑞异二之二五)。改知衢州。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由提点浙西刑狱改提举浙西常平茶盐(《金石补正》卷一一六)。二年,知平江府(《宋会要辑稿》食货七○之八三)。三年,知临安府(同上书刑法四之九○)。宁宗庆元元年(一一九五),迁户部侍郎(《宋史》卷一七五),权户部尚书。三年,爲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宋会要辑稿》职官七四之一)。召爲吏部尚书兼侍读,出知绍兴府兼浙东路安抚使。嘉泰二年(一二○二),同知枢密院事。三年,迁参知政事(《宋史》卷三八、二一三)。寻加大学士致仕。四年卒,年六十五。有《东塘集》,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二十卷。事见本集附录《家传》。 袁说友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其中诗七卷)爲底本。酌校《永乐大典》残本。馆臣漏辑诗十二首,附于卷末。
诗词:《李英才作墨梅于天庆观壁》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袁说友所作,他描述了李英才在天庆观壁上绘制墨梅的情景。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了墨梅的美感以及李英才的技艺和创作过程。
诗中的“小折霜林半壁间”描绘了李英才画梅花的情景。李英才以纤细的笔触勾勒出墨梅的轮廓,仿佛在寒冷的霜林中轻轻摘取一枝。这一描写表现了李英才的审美意趣和精湛的绘画技巧。
接着诗中写道:“春风日日付毫端”,春风吹拂下,墨梅的形态在李英才的笔下日渐完美。这句描写传达出春风的温暖和李英才不断精进的绘画技能。
“秋高为借横斜影,留与吾师岁晚看”,这句诗表达了李英才对横斜影的运用和他对老师的敬意。李英才借助秋高时的横斜光影,创造出独特的画面效果,这也显示了他对自然环境的敏感和对技法的熟练掌握。
整首诗通过细腻而生动的描写,展示了李英才在绘制墨梅时的技艺和悟性。墨梅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主题之一,象征着坚韧不拔、深峻幽雅的品性。袁说友通过这首诗将李英才的创作过程与墨梅的美感相结合,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和墨梅所蕴含的深远意义。
娃儿十五得人怜。金雀髻垂肩。已爱盈盈翠袖,更堪小小花钿。江山在眼,宝朋满座,有酒如川。未得芙蓉帐底,且教玳瑁筵前。
三年踏尽化衣尘,只见长安不见春。马过雪街天未曙,客迷关路泪空频。桃花坞接啼猿寺,野竹庭通画鹢津。早晚相酬身事了,水边归去一闲人。
次第韶光半,因循乐事希。清游今见约,素懒敢相违。天末收行雨,林梢逼落晖。瓶中有残酒,不尽不言归。
鬼乡人世两伤情,万古书虫有叹声。泪眼已枯心已碎,莫将文字误他生。
霜天寥落思无穷,不奈楼高逼望中。四面溪山徒满目,九秋宫殿自危空。云横远峤千寻直,霞乱斜阳数缕红。无限伤情言不到,共谁开口向西风。
晚凉曳杖寻幽绝,怪树相逢如磬折。萦纡小径浑路迷,突兀高亭补林阙。袭人暗递竹间风,延客长明波底月。游鱼适性频往来,归鸟呼雏弄清越。避炎终夕见天真,脱巾露顶脚不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