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不见踪,改不见赃。
是真白拈,其谁与当。
释师范(一一七七~一二四九)(生年据《语录》卷二),号无准,赐号佛鑑,俗姓雍,梓潼(今属四川)人。九岁出家,光宗绍熙五年(一一九四)受具戒。六年,至成都,遇瞎堂高弟尧首座,请益坐堂之法。同年秋出峡,至荆南见玉泉俨。七年,见保宁无用全、金山退庵奇。又至四明,依育王秀巖瑞。后至钱塘,见松源岳于灵隠,往来南山,屡入肯堂充室,栖迟此山六年。继至吴门谒万寿无证修,又往西华秀峰依破庵先,往华藏依遯庵演。三年復还灵隠。时破庵居第一座,侍破庵开山广惠,三年散席,同登径山。又三年,偕破庵过天童扫密庵塔,留天童依息庵观,又返径山。破庵死,访旧友云窠巖于穹窿,并随之迁瑞光,皆爲首座。宁宗嘉定十三年(一二二○),入住庆元府清凉寺开法。居三年,移住镇江焦山普济寺。又迁庆元府雪窦山资圣寺、阿育王山广利寺。理宗绍定五年(一二三二),诏住临安府兴圣万寿寺。淳祐九年卒。爲南岳下十九世,破庵祖先禅师法嗣。有《无准师范禅师语录》六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粲无文撰《径山无准禅师行状》、《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六二《径山佛鑑禅师墓志铭》。 释师范诗,以辑自《语录》的偈颂及《语录》中单编的颂古、偈颂、贊等编爲三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临济赞》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释师范。这首诗词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一种哲理思考。
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窃不见踪,改不见赃。
是真白拈,其谁与当。
诗意和赏析:
《临济赞》以极富哲理的方式探讨了人生的真实与虚幻、善恶的界限。通过使用窃与改这两个动词,诗人揭示了人们对于真相的隐瞒和对于罪行的掩饰。作者以简短而有力的语句,表达了人们常常无法察觉到隐蔽的罪恶行为,以及真相被掩盖的现实。这种现实对诗人来说是令人痛心的,他在诗中表达了对于这种虚伪和伪善的质疑。
在第一句中,"窃不见踪"意味着盗窃的行为往往不会被察觉到。这可以引申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隐藏自己的恶意行为,使其不易被发现。第二句中的"改不见赃"表达了当一个人掩盖了自己的罪行后,罪证也就无法被找到。这里的"赃"象征着罪行的证据,而"见赃"则代表真相的显露。
接着,诗人用"是真白拈,其谁与当"来表达他对于真相的怀疑。这句诗意味着即使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和真相,也有可能被人们忽视或否认。"是真白拈"中的"真白拈"可以理解为真实的事实或真相,而"其谁与当"则是对于真相被接受和承认的质疑。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于人们选择无视真相和对罪行不负责任的行为的愤慨。
总的来说,《临济赞》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深入思考了人们面对真相和罪恶行为时的态度和行为。诗人对于虚伪和伪善的现实表达了强烈的质疑和不满,呼唤人们应该勇敢面对真相,对于罪行负责,并追求真诚和正义。
灵山名谁自,波涛截孤峰。何夫佛子住,四面凭危空。折椽与裂瓦,委弃填西东。库廊行抑首,居者莽谁容。吾舟维其侧,落日生秋风。瞰崖聊寄目,万物极纤穠。震荡江海思,洗涤堙郁中。胡为嬉游人,过此无留踪。景岂龙游殊,盛衰浩无穷。吾闻世所好,楼殿浮青红。那知山水乐,岂在
情闲共悦良朋好,溽暑消来过雨时,萍水远流青点小,柳堤横螟翠丝垂。轻烟晚透疏林迥,嫩卉芳迎皎月迟。清思廊然欣赏地,瞰观遥阁静联诗。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张僊挟弹知何往,清啸穿林但可闻。拾得铁丸无处用,为君打散四山云。
君家有西园,望我南山巅。觞咏继曲水,花石希平泉。长沟流砌下,远岫列楹前。春风一披拂,百卉为渠妍。迨兹夏日永,杖履宜盘旋。梅黄已过雨,清润霁景鲜。主人虽好事,欲往无由缘。似闻三径深,日夜长苔钱。行当载酒过,高情与君宣。飞鸿渺天末,浴鹭来平川。良辰恐易失,勿待
三年不归寝,至性切於亲。不信沙陀种,还生如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