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灵山》

灵山宁与心为仇,斤斧侵凌自不休。
水玉比来闻长价,市人无数起相雠。

作者介绍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作品评述

诗词:《灵山》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灵山宁与心为仇,
斤斧侵凌自不休。
水玉比来闻长价,
市人无数起相雠。

中文译文:
灵山与人心为敌,
不断受到斧斤的侵凌。
近来水中的玉石价格飞涨,
市井中无数人为争斗而起。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动荡的社会景象。灵山象征着一种纯净、美好而宁静的境界,而人心却常常与其对立,受到来自内外的破坏和侵害。斧斤的侵凌意味着人们对灵山的掠夺与破坏,水玉价格的上涨则反映了物欲横流的社会现象,市井之中不断发生争斗和冲突。

赏析:
王安石以简练凝练的语言,揭示了社会现实中的种种问题和矛盾。诗中的灵山可以视作一个理想国、理想社会的象征,而人心的对立则代表了现实社会中的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斧斤的侵凌象征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人们对利益的无止境追逐。水玉价格的上涨,则暗示了人们对物质财富的过分追求,导致社会上的冲突和对立不断升级。

这首诗词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批判,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忧虑和不满。它呼唤人们应当珍爱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与美好,并警示人们要从物质追求中解脱出来,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整首诗词在简洁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刻的思考和社会批判,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 《颂古十八首》

    鲁祖逢人面壁,老大慵懒追随。后之参徒罔测,一向打瓦钻龟。

  • 《月珠寺明月楼》

    秀壑阴崖列翠微,光风瑶草日晖晖。林深不放棋声出,怕触归云作雨飞。

  • 《失调名》

    剪新幡儿,斜插真珠髻。

  • 《点绛唇》

    十载风霜,玉关紫塞都游遍。驿途方远。夜雨留孤馆。灯火青荧,莫把吴钩看。歌声软。酒斟宜浅。三盏清愁散。

  • 《题天平寿老方丈》

    二十三年再入山,此山于我有前缘。时人不用怜衰病,天与丹房一线泉。

  • 《初秋寄友人》

    闲梦正悠悠,凉风生竹楼。夜琴知欲雨,晓簟觉新秋。独鸟楚山远,一蝉关树愁。凭将离别恨,江外问同游。

版权所有©成语大全网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