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尺台前万顷宽,风烟缥缈隔尘寰。
天浮江水兼湖水,云抹淮山与楚山。
景物宛如图画里,星河只在户庭间。
登临莫作悲秋意,且对黄花一解颜。
吴芾(一一○四~一一八三)(生年据集中诗我生甲申岁),字明可,号湖山居士,台州仙居(今属浙江)人。高宗绍兴二年(一一一三)进士,歷删定官,秘书正字。以不附秦桧,罢。后通判处、婺、越三州,知处州。三十一年,召爲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户部侍郎,出知婺州。孝宗即位,知绍兴府,未几,召权刑部侍郎,迁给事中,以敷文阁直学士知临安府。以事提举太平兴国宫。干道三年(一一六七)起知太平州。五年,改知隆兴府。六年,以年老奉祠。淳熙元年(一一七四),以龙图阁学士致仕。十年卒,年八十。有《湖山集》二十五卷,长短句三卷,别集一卷,奏议八卷(本集附宋周必大序),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湖山集》十卷。《嘉定赤城志》卷三三、《宋史》卷三八七有传。 吴芾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湖山集》爲底本。参校民国李之鼎宜秋馆刊本(简称宜秋本)、《仙居丛书》排印本(简称仙居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凌歊台六首
百尺高台前面广阔无边,风烟缭绕,将它与尘寰隔离。
天空浮动着江水和湖水,云雾遮掩淮山与楚山。
景物宛如画中之景,星河只在门庭之间。
登上高台,不要陷入秋天的忧思,而是欣赏黄花,带来一片宽慰。
诗意与赏析:
这首诗是吴芾在宋代创作的《凌歊台六首》中的一首。诗人以凌歊台为背景,描绘了台前的广阔景色以及它与世俗尘寰的隔离之感。高台之上,风烟缭绕,景色朦胧,仿佛画中的仙境。天空中,江水和湖水交织,云雾遮掩了淮山和楚山的轮廓。整个景象如同画卷一般,美不胜收。而星河则只在门庭之间,显示出诗人对高台景色的珍视与赞叹。
诗人劝人登临高台时,不要陷入忧思之中,而是要欣赏眼前的美景。他提到黄花,可能是指台前的花朵,在秋天中依然绽放,给人带来一丝慰藉。整首诗以清新、闲适的笔调,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生活的豁达乐观之情。
这首诗的意境优美,用词简练,形象生动。通过对凌歊台景色的描绘,诗人展示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以及对美的感知与欣赏。诗中的意境与情感相得益彰,给人以宁静、舒适之感,读来让人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诗人描绘的仙境之中。
堂中鹤发老,臞臞未能宽。泮涣而尔游,於汝其独安。
落日衔山,行云载雨俄鸣。一顷新荷,坐间疑是秋声。烟波醉客,见快哉、风恼娉婷。香和清点,为人吹在衣襟。珠佩欢言,放船且向前汀。绿伞红幢,自从天汉相迎。飞鸥独落,芦边对、几朵繁英。侑觞人唱,乍闻应似湘灵。
阁道乘空出,披轩远目开。逶迤见江势,客至屡缘回。兹郡何填委,遥山复几哉。苍苍皆草木,处处尽楼台。骤雨一阳散,行舟四海来。鸟归馀兴远,周览更裴回。
谁道剑池今已荒,有时光怪此何祥。平生自省惭多识,曷日乞灵亲炷香。
追随城西园,残暑欲退席。夜凉雨新休,城谯挂苍璧。佳人携手嬉,调笑忘日夕。刘侯本将家,今为读书客。诗名二十年,风雅自推激。牛铎调黄锺,薪余合琴瑟。食无千户封,句有万人敌。颇类邺侯家,连墙架书册。残编汲县冢,半隶鸿都壁。渠成亦秦利,愿公多购获。竟须卜比邻,劳苦
雀声啧啧燕飞飞,在得残红一两枝。睡思乍来还乍去,日长披卷下帘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