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吴兴窟,风流一代雄。
满城溪月里,六客笑谈中。
玉骨埋黄陌,云书挂碧空。
袁说友(一一四○~一二○四),字起巖,号东塘居士,建安(今福建建瓯)人。侨居湖州。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进士,调溧阳簿。歷主管刑工部架阁文字、国子正、太常寺主簿、枢密院编修官、秘书丞。淳熙间,知池州(《宋会要辑稿》瑞异二之二五)。改知衢州。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由提点浙西刑狱改提举浙西常平茶盐(《金石补正》卷一一六)。二年,知平江府(《宋会要辑稿》食货七○之八三)。三年,知临安府(同上书刑法四之九○)。宁宗庆元元年(一一九五),迁户部侍郎(《宋史》卷一七五),权户部尚书。三年,爲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宋会要辑稿》职官七四之一)。召爲吏部尚书兼侍读,出知绍兴府兼浙东路安抚使。嘉泰二年(一二○二),同知枢密院事。三年,迁参知政事(《宋史》卷三八、二一三)。寻加大学士致仕。四年卒,年六十五。有《东塘集》,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二十卷。事见本集附录《家传》。 袁说友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其中诗七卷)爲底本。酌校《永乐大典》残本。馆臣漏辑诗十二首,附于卷末。
《六客堂》是一首出自宋代诗人袁说友之手的诗词。以下是我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六客堂,
山水吴兴窟,风流一代雄。
满城溪月里,六客笑谈中。
玉骨埋黄陌,云书挂碧空。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名为六客堂的场景,通过山水吴兴窟的描写,表现了这里风景秀丽,美丽如画。在这个堂上,聚集着六位风流一代的英雄人物。他们在满城溪月的映衬下,欢笑谈笑,闲谈风花雪月之事。然而,他们身躯如玉般埋葬在黄土之下,而他们的传奇故事却挂在碧空之中,化为云书。
赏析:
这首诗词以山水吴兴窟作为背景,通过描绘六客堂中的景象,展现了一幅充满风流壮丽的画面。诗人通过山水的描绘,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宁静的感觉。六位客人的到来使得六客堂充满了欢声笑语,他们畅谈风花雪月之事,展现了他们豪迈的个性和风流的生活态度。然而,诗词的最后几句却带给人们一种深深的思索。玉骨埋黄陌暗示了英雄的壮志化为尘土,云书挂碧空则象征着他们的传奇故事永存于世。这种对光阴流逝和英雄传奇的思考,使得整首诗词在风景描写之外,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和情感。
整体而言,袁说友的《六客堂》通过山水、人物和意象的描绘,展现了一幅风流壮丽的画卷。诗中既有对美景的描绘,又有对英雄的颂扬和对光阴流转的思考,使得这首诗词具有深远的意义和艺术价值。
娃儿十五得人怜。金雀髻垂肩。已爱盈盈翠袖,更堪小小花钿。江山在眼,宝朋满座,有酒如川。未得芙蓉帐底,且教玳瑁筵前。
三年踏尽化衣尘,只见长安不见春。马过雪街天未曙,客迷关路泪空频。桃花坞接啼猿寺,野竹庭通画鹢津。早晚相酬身事了,水边归去一闲人。
次第韶光半,因循乐事希。清游今见约,素懒敢相违。天末收行雨,林梢逼落晖。瓶中有残酒,不尽不言归。
鬼乡人世两伤情,万古书虫有叹声。泪眼已枯心已碎,莫将文字误他生。
霜天寥落思无穷,不奈楼高逼望中。四面溪山徒满目,九秋宫殿自危空。云横远峤千寻直,霞乱斜阳数缕红。无限伤情言不到,共谁开口向西风。
晚凉曳杖寻幽绝,怪树相逢如磬折。萦纡小径浑路迷,突兀高亭补林阙。袭人暗递竹间风,延客长明波底月。游鱼适性频往来,归鸟呼雏弄清越。避炎终夕见天真,脱巾露顶脚不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