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开府镇金陵,贱子尝蒙国士称。
俯仰绪言犹在耳,齎咨遗恨遽填膺。
人歌梁木空伤鲁,兆启佳城欲葬滕。
引绋都门时一恸,悲风凄咽更难胜。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祐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六年,出知颍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三司度支判官。四年,出爲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二年,因奏事不当免。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七年,授秘书监、知银臺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五年,除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七年,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僕射兼中书侍郎。八年,罢爲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復知扬州。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师致仕。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诗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编成,流传至今。事见本集卷五《感事述怀诗》自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苏魏公文集》爲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楼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道光间孙苏廷玉刻本(简称道光本)、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简称钞本)等。丁本较底本多四首诗,依原次编入集中。底本卷二八中的乐章、春帖子、口号及新辑集外诗一首,编爲第十五卷。
《留台宾客李公挽辞二首》是苏颂创作的诗词,描绘了他离开台湾时的离别之情。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第一首:
当年开府镇金陵,
贱子尝蒙国士称。
俯仰绪言犹在耳,
齎咨遗恨遽填膺。
中文译文:
当年我被派往金陵担任官职,
虽然我身份卑微,但曾受到国士的赞誉。
他们的教诲和言谈依然在我耳边回响,
我怀着遗憾之情离开。
诗意与赏析:
这首诗以离别为主题,描绘了苏颂在离开台湾时的感受。苏颂自称是个贱子,可能是因为他在官场上地位较低,但他却曾经受到国士的称赞。他怀念国士们的教诲和言谈,感叹时光荏苒,离别之际充满了遗憾之情。整首诗以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抒发了他对离别的痛苦和不舍。
第二首:
人歌梁木空伤鲁,
兆启佳城欲葬滕。
引绋都门时一恸,
悲风凄咽更难胜。
中文译文:
人们歌唱着梁木的悲伤和鲁国的沉沦,
预示着美丽的城邑即将覆灭。
我离开都门时悲痛地哭泣,
哀怨的风声凄凉而难以抵挡。
诗意与赏析:
这首诗继续表达了苏颂在离别时的悲凉情绪。他提到人们歌唱着梁木的悲伤和鲁国的沉沦,这可能是他对历史上的悲剧和战争的感慨。他预见到美丽的城市即将被毁,这增加了他的离别之苦。在离开都门时,苏颂悲痛地哭泣,他描述了风声哀怨而凄凉,这进一步加深了整首诗的忧伤氛围。
总的来说,这两首诗词描绘了苏颂离开台湾时的离别之情。他思念曾经受到赞誉的时刻,感叹时光的逝去和离别的遗憾。诗中还融入了对历史悲剧和战争的触动,以及对未来的忧虑。整体上,这些诗词表达了作者在离别时的忧伤和不舍之情,展现了苏颂深邃的思考和情感的丰富。
叶叶新春筠,下复清浅流。微风屡此来,决决复修修。诗人月下吟,月堕吟不休。
棣华晴雨好,风急手足寒。百战今谁在,羁栖见汝难。
仗剑夜巡城,衣襟满霜霰。贼火遍郊坰,飞焰侵星汉。积雪似空江,长林如断岸。独凭女墙头,思家起长叹。
阴阴云日江城晚。小院回廊春已满。谁教言语似鹂黄,深闭玉笼千万怨。蓬莱易到人难见。香火无凭空有愿。不辞歌里断人肠,只怕有肠无处断。
窗明帘薄透朝光,卧整巾簪起下床。背壁灯残经宿焰,开箱衣带隔年香。无情亦任他春去,不醉争销得昼长。一部清商一壶酒,与君明日暖新堂。
为向东林问起居,更询李白近何如。携琴想对青霞顶,觅句应巡碧玉除。无复风流陪二老,空怜憔悴似三闾,冰霜凛凛河流断,安得双鱼送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