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阴翠竹销虚堂,竹外青山半出墙。
七尺龙牙消白昼,便应题作小秋霜。
李弥逊(一○八九~一一五三),字似之,号筠溪居士,又号普现居士,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徽宗大观三年(一一○九)进士,调单州司户。政和四年(一一一四)除国朝会要所检阅文字。八年,擢起居郎,因上封事剀切,贬知卢山县。宣和七年(一一二五),知冀州。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召爲卫尉少卿,出知端州。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除淮南路转运副使。绍兴二年(一一三二),知饶州。五年,知吉州。七年,迁起居郎,试中书舍人。八年,试户部侍郎。九年,因反对议和忤秦桧,出知漳州。十年奉祠,归隐福建连江西山。二十三年卒。有《筠溪集》二十四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又《甘露集》(《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八),已佚。《宋史》卷三八二有传。 李弥逊诗,以丁氏八千卷楼藏李鹿山原藏《竹谿先生文集》爲底本(藏南京图书馆)。参校朱彝尊藏明钞本(简称明本,藏上海图书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筠溪集》(简称四库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留题材曾丞道堂》是宋代李弥逊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阴阴翠竹销虚堂,
竹外青山半出墙。
七尺龙牙消白昼,
便应题作小秋霜。
诗意:
这首诗以写景的方式描绘了一幅具有浓郁秋意的景象。首句描述了翠竹的茂盛,将绿色的竹子与虚堂相对照,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二句描绘了青山的壮丽景色,青山只露出一半,似乎要从竹墙之外延伸出来。第三句通过描绘阳光被竹子遮挡,消失在竹林的阴影下,形象地表达了白天的时光短暂。最后一句以“小秋霜”的形象隐喻了秋天的临近,预示着季节的变迁。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描绘了秋天的景色,通过对竹子、青山和白昼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的变化和季节的过渡。首句中的“阴阴翠竹”给人一种阴凉、清新的感觉,与虚堂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竹子的生机勃勃。第二句中的“竹外青山半出墙”使人感受到青山的壮丽和无限延伸的意象,同时也增强了整体画面的层次感。第三句通过描绘阳光被竹子遮挡,消失在竹林的阴影下,给人以时光短暂的感觉,暗示人生的短暂和易逝。最后一句以“小秋霜”暗示着秋天的临近,将季节的变迁与自然景色相结合,给人以深远的思考。
整首诗运用了简练而富有意境的语言,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抓住了人们对季节变化和生命短暂的感慨。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唤起了读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感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对生命的思考。
解道芙容胜妾容,故来江上采芙蓉。檀郎何事偏无赖,不看芙蓉却看侬。
梅得诗翁八月歌,至今万朵压枝多。明年结子应无数,金鼎调时味正和。
参军但有四立壁,初无临江千木奴。白头不是折腰具,桐帽棕鞵称老夫。沧江鸥鹭野心性,阴壑虎豹雄牙须。鷫鷞作裘初服在,猩血染带邻翁无。昨来杜鹃劝归去,更待把酒听提壶。当今人材不乏使,天上二老须人扶。儿无饱饭尚勤书,妇无复褌且著襦。社瓮可漉溪可渔,更问黄鸡肥与癯。
开国何其忝,笺天未必俞。缴还三百户,换赐一千株。
松风远,莺燕静幽坊。妆褪宫梅人倦绣,梦回春草日初长。瓷碗试新汤。笙歌断,情与絮悠扬。石乳飞时离凤怨,玉纤分处露花香。人去月侵廊。
地气周遭逐处流,五羊渐已似中州。海风吹断山无瘴,炎月何妨作宦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