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留题黄山院》

禾黍离离一径通,游人揽辔即过從。
趁齐绸缎鸟闻疏磬,出定高僧见偃松。
夜静翕灯凝古殿,雨馀岩溜迸前峰。
昔年曾此题名处,素壁欹斜翠藓重。

作者介绍

杨亿(九七四~一○二一),字大年,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太宗雍熙元年(九八四)年十一,召试诗赋,授秘书省正字。淳化三年(九九二)赐进士及第(《宋会要辑稿》选举九之一),迁光禄寺丞。四年,直集贤院。至道二年(九九六)迁着作佐郎。真宗即位初,预修《太宗实录》。咸平元年(九九八)书成(《直斋书录解题》卷四),乞外补就养,知处州。三年,召还,拜左司谏。四年,知制诰(《武夷新集》自序)。景德二年(一○○五)与王钦若同修《册府元龟》(《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四)。三年,爲翰林学士。大中祥符六年(一○一三)以太常少卿分司西京(《续资治通鑑长编》卷八○)。天禧二年(一○一八)拜工部侍郎。三年,权同知贡举,坐考成就差谬,降授秘书监。四年,復爲翰林学士,十二月卒,年四十七。謚文(《宋会要辑稿》礼五八之三)。所着《括苍》、《武夷》、《颍阴》等集共一九四卷。传世有《武夷新集》二十卷,另编有《西崑酬唱集》二卷。《宋史》卷三○五有传。 杨亿诗,前五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武夷新集》爲底本。校以明刻本《杨大年先生武夷新集》(简称明刻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清法式善编《宋元人诗集·武夷新集》存素堂抄本(简称法式抄本,藏北京图书馆)、清抄本《杨大年先生武夷新集》(简称清抄本,藏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图书室),清嘉庆十六年祝昌泰留香室刻本《宋杨文公武夷新集》(简称祝刻本,藏科学院图书馆)。第六、第七卷以《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玩珠堂刊《西崑酬唱集》爲底本,校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所收本(简称四库本)和清康熙周桢、王图炜合注(简称周王合注本)等。另从《宋文鑑》、《会稽掇英总集》等书中辑得之集外诗,编爲第八卷。

作品评述

《留题黄山院》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杨亿。这首诗描绘了黄山院的景色和感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历史的赞美之情。

诗词的中文译文:

禾黍离离一径通,
稻谷和谷物茂盛,一条小径通向黄山院,
The rice and millet fields are lush and abundant, a path leads to Huangshan Courtyard,

游人揽辔即过从。
游客们牵着缰绳,从这里经过。
travelers pass by, holding their reins.

趁齐绸缎鸟闻疏磬,
趁着齐绸缎的鸟儿听见清脆的钟声,
The birds of the Qi dynasty silk fabrics hear the sound of the distant bell,

出定高僧见偃松。
走出小庙,见到了屹立的偃松。
a high monk emerges to see the upright pines.

夜静翕灯凝古殿,
夜晚静谧,灯火闪烁,古老的殿宇凝固。
In the quiet night, the lamp lights shimmer, ancient halls stand still.

雨馀岩溜迸前峰。
雨后,岩石上的水滴滑下,冲向前方的峰峦。
After the rain, water drips down the rocks, bursting towards the peaks ahead.

昔年曾此题名处,
往昔年代,曾经在这里题写了名字,
In the past, a name was once inscribed here,

素壁欹斜翠藓重。
素色的墙壁倾斜着,翠绿的苔藓重重叠叠。
The plain walls lean, covered in layers of lush green moss.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黄山院的美景,通过描写农田的繁茂和小径的通途,表达了自然的丰富和生机盎然。作者通过描绘游客经过黄山院的场景,展示了这个地方的受欢迎和重要性。诗中提到的齐绸缎鸟和高僧偃松,则象征着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底蕴。

诗人运用细腻的描写,如夜晚的静谧和灯火的闪烁,展示了古老殿宇的神秘氛围。雨后的景象,岩溜迸发的场景,则增添了自然的生动和活力。最后,作者提到自己曾在这里题写名字,素壁倾斜、翠藓重重,表达了对历史的尊重和对自然环境的喜爱。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黄山院的景色和作者的情感。通过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的交融,诗人表达了对黄山院的热爱和赞美,同时也传递出对自然和历史的敬畏之情。

版权所有©成语大全网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