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昔山川致云雨,我今坛筑为焚香。
三回应祷皆如响,始验吾儒道术长。
陈宓(一一七一~一二三○),字师復,学者称復斋先生,莆田(今属福建)人。俊卿子。少及登朱熹之门,长从黄榦学。以父荫入仕。宁宗庆元三年(一一九七),调监南安盐税(本集《丁巳选调》)。歷主管南外睦宗院,再主管西外。嘉定三年(一二一○),知安溪县(明嘉靖《安溪县志》卷六)。七年,入监进奏院,迁军器监簿。九年,因建言忤史弥远,出知南康军。任满,改知南剑州,创延平书院。十七年,命知漳州,闻宁宗卒,乞致仕。理宗宝庆二年(一二二六),起提点广东刑狱,未上,主管崇禧观。绍定三年卒,年六十。追赠直龙图阁。有《復斋先生龙图陈公文集》二十三卷等。事见清干隆《福建通志》卷四四,《宋史》卷四○八有传。 陈宓诗,以清抄《復斋先生龙图陈公文集》(藏南京图书馆)爲底本。底本形式尚整饬,但错漏极多,除少量酌校有关书引录,大量明显形误字、别体字径改;涉及文义的误字,改后加校;部分无法确定的错漏,加校。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六月祷衍山剑镡得雨》是宋代诗人陈宓的作品。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自古以来,山川常常能够带来云雨,如今我在山上建造了一个祭坛,燃起了香火。我三次祷告,都得到了回应,仿佛山川也在回应着我,这样验证了我修习儒道之术的长久效果。
诗意: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陈宓对自然与人之间的联系的思考。他观察到山川与云雨之间的密切关系,并通过在山上建造祭坛、祷告与山川互动来验证自己修习儒道之术的成果。诗人体验到自己的祷告得到了回应,这使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仰。
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景观与人的行为之间的交互为主题,通过山川与云雨的关系以及诗人在山上祷告的经历,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密切联系。诗人将自己修习儒道之术的成果与自然现象相结合,表达了对宇宙规律和人类信仰的思考。
诗中的“三回应祷皆如响”表明诗人的祷告得到了回应,这种互动使诗人感到自己的修行得到了验证,增强了他对儒道之术的信心。这种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的思考,体现了宋代文人儒学与自然观的融合。
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思考与感悟。通过山川与云雨的象征,诗人展现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并表达了对宇宙之道的敬畏和对个人修行的追求。这首诗充满了朴素而深刻的哲理,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户牖见通,墙壁生碍。簸箕有唇,洞庭无盖。
云奔浪卷入帘钩,说著坡仙万户侯。剩觉足山看不足,几番烟雨上楼头。
春宴瑶池日景高,乌纱巾上插仙桃。长桑树烂金鸡死,一笑黄尘变海涛。
乌鬼淋漓受指呼,江鱼终日为人敺。扼吭不及能言鸭,哇肉几同反哺乌。暂满空喉如瘿大,竟无半尾塞肠枯。少宽颈组方谋饱,水冷冰寒日已晡。
真武藏机,真君弃假。荣华富贵须当舍。手持慧剑样三尸,龟蛇一气相迎迓。录应通明,神清幽雅。知白守黑些儿话。愿人省悟踏云行,好来
力平水土势回天,功业三千五百年。四海九州皆禹足,独留陵寐越山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