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后足漂零,所至倦迁客。
那知此江上,飞亭跨穹石。
客来赣山青,客去赣水寂。
徙倚亭上人,悠悠往来陌。
张嵲(一○九六~一一四八),字巨山,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徽宗宣和三年(一一二一)上舍中第,调唐州方城尉,改房州司法参军,辟利州路安抚司干办公事。高宗绍兴五年(一一三五)召试,除秘书省正字。七年,迁校书郎、着作郎(《南宋馆阁录》卷七)。八年,出爲福建路转运判官(同上书)。十年,兼实录院检讨、守起居舍人、兼侍讲、试中书舍人(《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一三五、一三七)。升实录院同修撰,十一年,罢。起知衢州。十八年,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献《绍兴中兴復古诗》以希进用,寻卒(同上书卷一三九、一五八),年五十三。有《紫微集》(《宋史·艺文志》,《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作《张巨山集》)三十卷,久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三十六卷。《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张嵲诗,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紫微集》爲底本,参校《湖北先正遗书》影印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简称文津本)以及残本《永乐大典》引诗。新辑集外诗句,编附卷末。
《庐陵曾氏临江作亭以舍过客因同舍来求诗》是宋代诗人张嵲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乱后足漂零,所至倦迁客。
那知此江上,飞亭跨穹石。
客来赣山青,客去赣水寂。
徙倚亭上人,悠悠往来陌。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宋代乱世后的漂泊无依和迁徙劳累的客人。然而,他们来到这座亭子却发现了一座飞跨在江上的奇特亭子,横跨在高耸的石头之上。无论客人们来自哪里,无论他们去向何方,亭子都见证了他们的存在和离去。在这个世界的变迁中,人们都像是在亭子上徘徊,漫步在陌生的道路上。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抒情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乱世漂泊和客人无常的深切感受。诗中的亭子象征着短暂而奇特的存在,它架在江上,横跨在穹石之上,给人以稳定和安全感。然而,客人们却只能暂时停留,无论他们来自何处,去往何方,最终都会离去,只留下亭子和亭上的人在这悠悠往来的陌生世界中。
这首诗词通过对客人的描写,折射出了作者自身的漂泊和无常感。诗中的“乱后足漂零,所至倦迁客”表达了人们在动荡的时代中难以找到归属感和稳定的生活。然而,作者并不消极,他通过描绘亭子的美丽和独特,传递了对人类存在的思考和对短暂而珍贵的时光的珍视。
整首诗词以景物描写为主,通过简短而精确的语言刻画了一个富有意象的场景,使读者能够在想象中感受到江上飞亭和往来的客人。作者通过这种景物描写的方式,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对人生无常和短暂性的思考,引发读者对生命的反思和体悟。
这首诗词以其简洁而深远的意境,展示了宋代诗人对人生无常和人类存在的思考,使读者在欣赏中产生共鸣。它通过景物的描绘和意象的运用,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思考,表达了对短暂而珍贵的时光的珍视,并引发了读者对生命意义和人生境遇的思考。
容典既膺,台备既正。羽术外列,扬颜中映。如帝如天,以庄以靓。六宫承式,二南流咏。
此行殊匆匆,天色不肯借。更待海棠晴,满意孤山下。
雨湿云容廓太清,池边向晚喜闲行。回溪曲港烟波绿,已有荷花照眼明。
巫峡闻归旆,潇湘说定居。若亲千里面,曾捧一缄书。山桧风霜老,江枫日夜疏。穷秋已凉冷,体候复何如。
无事到扬州,相携上酒楼。药囊为赠别,千载更何求。
日面月面,星流电卷。镜对像而无私,珠在盘而自转。君不见钳錘前百炼之金,刀尺下一机之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