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度过东邻,乐邻愈觉勤。
既来长是愧,相见只如亲。
饮食皆随好,儿童亦自忻。
吾乡有是乐,何必更求仁。
邵雍(一○一一~一○七七),字尧夫。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早年随父移居共城(今河南辉县)苏门山下,筑室苏门山百源上读书,学者称百源先生。与周敦颐、程颐、程颢齐名,以治《易》、先天象数之学着称。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定居洛阳,以教授生徒爲生。嘉祐七年(一○六二),西京留守王拱辰就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五代节度使安审琦宅故基建屋三十间,爲雍新居,名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仁宗嘉祐及神宗熙宁初,曾两度被荐举,均称疾不赴。富弼、司马光、吕公着等退居洛阳时,恒相从游。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哲宗元祐中赐謚康节。有《伊川击壤集》二十卷。《宋史》卷四二七有传。 邵雍诗,以张蓉镜,邵渊耀跋明初刻《伊川击壤集》爲底本。校以一九七五年江西星子县宋墓出土之《邵尧夫先生诗全集》九卷(简称宋本)、蔡弼重编《重刊邵尧夫击壤集》六卷(简称蔡本),及元刻本(简称元本)、明隆庆元年黄吉甫刻本(简称黄本)、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底本编末之集外诗与新辑得之集外诗合编爲第二十一卷。
《每度过东邻》是一首宋代邵雍的诗词。这首诗的内容描述了邵雍每次经过东邻时的愉快心情,与邻居的交往使他感到更加勤奋和快乐。他承认自己在东邻的表现仍有所不足,但是邻里之间的相见就像亲人一样亲近。他们在饮食上彼此迎合对方的喜好,孩子们也因此而快乐。他认为家乡的这种乐事已经足够,无需再追求更高尚的仁德。
这首诗词表达了邵雍对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欣喜之情。他通过与邻居的互动感受到了温暖和快乐,这种关系使他更加勤奋和积极。他强调了邻里之间的亲近和友好,将邻居看作是亲人一样重要。这种亲密关系不仅仅表现在情感上,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如共同的饮食习惯和儿童的快乐。他认为家乡的这种和谐和乐足以让人满足,无需过分追求高尚的仁德。
这首诗词传递了邵雍对家乡和邻里关系的珍视和认同。他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亲近和友谊的重要性,以及通过和睦相处所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诗词的语言简练明了,情感真挚,通过邻居间的交往展现了一种温馨和谐的家乡风貌。它也反映了宋代社会风气中邻里关系的重要性和人们对于家乡的眷恋之情。整首诗词以平实的文字表达了邵雍对于平凡生活中的乐趣和满足的领悟,给人以温馨、愉悦的感受。
愁是云阴喜是晴,春游保处不关情。黄鸡亭馆琴三弄,青果杯盘酒数行。满砌雨新平笋密,隔墙风送落花轻。鉴湖湖上樵山老,破帽枯藜过一生。
府园秋后一池荷,绿盖纵横百柄多。折尽再生钱样叶,却疑天气复清和。
黄壤讵知我,白头徒忆君。唯将老年泪,一洒故人文。遗文三十轴,轴轴金玉声。龙门原上土,埋骨不埋名。
遐年畀东榻,流庆羡停储。吊者九皋唳,幽夫百岁居。鱼轩川上逝,石窌墓前书。绝妙斯铭勒,宁惟崔蔡如。
凌空石磴三千丈,匝地瑶林百万花。自有眼来方见此,直疑身山到仙家。
妙旨迅速,言说来迟。龙门上客,未举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