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之行才不用,依然茅{上蔇下木}是荆榛。
人心顷刻无容放,稍或遗忘欲遂生。
陈普(一二四四~一三一五),字尚德,号惧斋,福州宁德(今属福建)人。从会稽韩翼甫。宋亡,元三次辟爲本省教授,不起。隠居授徒,四方及门者岁数百人,学者称石堂先生。元成宗大德元年(一二九七),应刘纯父聘,主云庄书院,熊禾留讲鳌峰。延祐二年卒,年七十二。有《石堂先生遗集》二十二卷等。事见本集附录《石堂先生传》。 陈普诗,以明嘉靖十六年宁德知县程世鹏刻《石堂先生遗集》爲底本,酌校《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三五五《石堂集》(简称四库本)。底本明显错字,径改。
《孟子·山径》是宋代诗人陈普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山径之行才不用,依然茅上蔇下木是荆榛。
人心顷刻无容放,稍或遗忘欲遂生。
诗意:
这首诗以山径为背景,表达了人们在生活中常常忽略、忘记的事物和情感。诗人通过描绘荒芜的山径,暗示人们常常只专注于表面的事物,而忽略了内心的真实感受。
赏析:
诗的开篇描述了山径的状态,使用了茅、蔇、木和荆榛等词语,形象地描绘了山径的荒芜和荆棘丛生的景象。这一描写暗示了人们在追求功名利禄的过程中,常常忽略了内心的真实需求和感受。
接着,诗人提到了人心的变化。他说人心顷刻间无法容纳太多的东西,稍有遗忘就会产生新的欲望。这句话通过描写人心的瞬间变化,揭示了人们内心的浮躁和不安定。人们往往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但很快就会因为欲望的不断产生而忘记过去的追求,陷入新的欲望循环之中。
整首诗以山径为象征,通过山径的荒芜和人心的变化,暗示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追求虚荣和物质财富,而忽略了内心的真实需求和精神追求。诗人希望人们能够从这种追求中抽离出来,重新审视内心的真实想法和价值观。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词语表达了深刻的哲理,通过对山径和人心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于人们生活状态的思考和警示。它提醒人们要从繁琐的世俗追求中解脱出来,回归内心,寻找真正的自我和生活意义。
名花百种结春芳,天与秾华更与香。每忆月陂隄下路,便开图画觅姚黄。
习侯有世德,冠冕袭鵔鸃。裔孙富六艺,凿齿四海知。苏岭陟家山,高阳浮故池。著书山水间,秀发胸中奇。间从弥天释,善戏间廋辞。尚友虽异代,斯人可夙期。
渡辽水,此去咸阳五千里。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各与题本乡。身在应无回渡日,驻马相看辽水傍。
属城穷僻地,揽辔遍周流。弊政已更化,名山不废游。鸣驺留谷口,轻屐历岩幽。聚看官仪者,相扶半白头。
雨后欲斜阳,红满井梧风叶。还是夜来时候,共小轩明月。不关纤手与调冰,消除这些热。自是月娥肌骨,似玉壶香雪。
相知言莫尽,别后意如何。命笑人冰薄,愁因夜雨多。全家寓京国,无地着吟哦。会得穷通理,从科缉薜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