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中漫刺欲何之,四海交游只两儿。
不死曹瞒死黄祖,杀身何补汉兴衰。
于石(一二四七~?)(生平据本集卷一《邻叟招饮》“三十将远游,海波忽扬尘”推定),字介翁,号紫巖,晚号两谿,兰溪(今属浙江)人。宋亡,隠居不仕,一意于诗,生前刊有集七卷,卒后散失,由门人吴师道就藏本及所藏续抄者选爲《紫巖诗选》三卷。事见《吴礼部集》卷一七《于介翁诗选后题》,明万历《金华府志》卷一六、《宋季忠义录》卷一三有传。 于石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朱彝尊钞本(简称朱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光绪于国华留耕堂刻傅增湘校本(简称傅校本,藏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祢衡》是宋代诗人于石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怀中漫刺欲何之,
四海交游只两儿。
不死曹瞒死黄祖,
杀身何补汉兴衰。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人物的思考和对国家兴衰的关切。诗中通过对曹操和黄祖的比较,表达了作者对于政治权谋、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的思考。
赏析:
《祢衡》以简练而凝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中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物和事件的思考。首句"怀中漫刺欲何之",通过对刺客和暗杀的意象的使用,表达了作者对于权谋和个人命运的思考。四海交游只两儿,这句表达了作者对于政治斗争之间微妙关系的洞察。接着,诗人通过比较曹操和黄祖的命运,表达了对于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的关系的思考。最后一句"杀身何补汉兴衰",表达了作者对于权谋和牺牲的思考,暗示了权谋之下国家兴衰的无奈。
整首诗词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于个人命运、权谋和国家命运的思考。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比较和对权谋与牺牲的思考,诗人展现了对于人性和历史的深刻洞察。这首诗词在简短的篇幅内凝练了丰富的意境和思考,引发读者对于人性、历史和命运的思考。
奉义至江汉,始知楚塞长。南关绕桐柏,西岳出鲁阳。寒郊无留影,秋日悬清光。悲风桡重林,云霞肃川涨。岁宴君如何,零泪沾衣裳。玉柱空掩露,金樽坐含霜。一闻苦寒奏,再使艳歌伤。
千峰万峰翠入门,一树两树啼断猿。山后山前鸠唤妇,舍南舍北竹生孙。烟迷洞口苔三径,风吼松梢月一痕。芍药未花春未老,客来到此倒芳樽。
九日强游登藻井,发稀那敢插茱萸。横空过雨千峰出,大野新霜万壑铺。更望尊中菊花酒,殷勤能得几回沽。
结发为飞骑,相从霍冠军。征南诸将士,枯骨论功勋。
寒流一带槛前横,落日诸峰霞外明。水断新洲添五里,客寻旧路却重行。江车自转非人蹈,沙碓长舂彻夜鸣。畴昔稚桑今秃树,如何白发不教生。
笠泽多异竹,移之植后楹。一架三百本,绿沈森冥冥。圆紧珊瑚节,钐利翡翠翎。俨若青帝仗,矗如紫姑屏。槭槭微风度,漠漠轻霭生。如神语钧天,似乐奏洞庭。一玩九藏冷,再闻百骸醒。有根可以执,有pF可以馨。愿禀君子操,不敢先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