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许头颅莫振矜,但寻曲几与枯藤。
余生不直一弹指,此病宁论三折肱。
何处丹房痴候火,谁家筹室强传灯?
本来识字耕夫耳,今乃仍添百不能。
范成大(一一二六~一一九三),字至能,号石湖居士,吴(今江苏苏州)人。高宗绍兴二十四年(一一五四)进士,除徽州司户参军。三十二年,入监太平惠民和剂局。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爲编类高宗圣政所兼勅令所检讨官。干道元年(一一六五),累迁着作佐郎。二年,除吏部员外郎,爲言者论罢。三年,起知处州。五年,除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兼国史院编修官。六年,以起居郎假资政殿大学士使金。使归,迁中书舍人,同修国史及实录院同修撰。七年,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淳熙二年(一一七五),除四川安抚制置使。四年召对,权礼部尚书。五年,拜参知政事,寻罢。七年,知明州兼沿海制置使。八年,知建康府(《景定建康志》卷一四))。十年,以疾奉祠。十五年,起知福州,未赴。光宗绍熙三年(一一九二)加资政殿大学士知太平州。四年卒,年六十八。有《石湖大全集》一百三十六卷(《宋史·艺文志》),已佚。今传《石湖居士诗集》三十四卷,及《吴郡志》、《揽辔录》、《骖鸾录》、《桂海虞衡志》、《吴船录》等。事见《周文忠公集》卷六一《范公成大神道碑》,《宋史》卷三八六有传。 范成大诗,以《四部丛刊》影印清康熙顾氏爱汝堂刊本爲底本。校以明弘治金兰馆铜活字本(简称明本)、康熙黄昌衢藜照楼刻《范石湖诗集》二十卷(简称黄本),并酌采清沈钦韩《范石湖诗集注》(简称沈注)。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诗词:《密室惫坐》
朝代:宋代
作者:范成大
如许头颅莫振矜,
但寻曲几与枯藤。
余生不直一弹指,
此病宁论三折肱。
何处丹房痴候火,
谁家筹室强传灯?
本来识字耕夫耳,
今乃仍添百不能。
中文译文:
如此头颅不要自负,
只要找到几曲与枯藤。
余生不过一弹指的时间,
这种病情可不是三折肱能论述的。
在哪里寻找红房子的痴人等待火光,
哪家能筹措出室内的明亮之灯?
本来是知字的农夫的耳朵,
如今却多了百般无法。
诗意和赏析:
《密室惫坐》是宋代文学家范成大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以密室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在困境中的无奈与苦闷之情。
诗的开头,作者用"如许头颅莫振矜"表达了自省与自嘲之意,告诫自己不要因为一点成就而自满自足。接着,作者提到"曲几与枯藤",意味着他在密室中寻求安慰和慰藉,希望通过音乐和艺术来减轻内心的压力和痛苦。
接下来的两句"余生不直一弹指,此病宁论三折肱"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生命短暂和病痛的感叹。作者感觉自己的余生只是一瞬间,生命如指间的弹指一样短暂,而面对病痛,就算是三倍坚强也难以承受。
下半部分的两句"何处丹房痴候火,谁家筹室强传灯"揭示了作者在密室中孤寂无助的境况。他渴望有人能够给他一个温暖的环境,希望能够有人点亮他生活的方向。
最后两句"本来识字耕夫耳,今乃仍添百不能"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境遇的无奈和失望。作者原本是个识字的农夫,但现在却无法克服困难,感到无能为力。
整首诗以简洁而凄凉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在困境中的绝望和无奈,抒发了对生活的苦闷和对命运的无奈。通过描绘一个寂静的密室,诗人抒发了自己的心境,展现了对温暖、光明和希望的渴望。这首诗词以其深刻的内涵和凄美的意境,展示了范成大独特的艺术才华和对人生的思考。
君理朝宗楫,吾乘上峡船。此杯同此地,明月又明年。怕作凌晨别,贪看彻晓圆。眉间有黄气,知近冕旒边。
何处人事少,西峰旧草堂。晒书秋日晚,洗药石泉香。后岭有微雨,北窗生晓凉。徒劳问归路,峰叠绕家乡。
溪水连天秋雁飞。藕花风细鲤鱼肥。阿婆一笑知何事,怀橘郎君衣锦归。天上月,几秋期。娟娟凉影画堂西。堂前拜月人长健,两鬓青如年少时。
塞北为君戍,江南是妾家。遥知关外雪,正似岭头花。
道人活计不相侵。各自衣餐各自寻。莫为闲言闲斗气,休争俗事俗萦心。搜玄绝虑龙随虎,索隐记机水养金。清净色身全法体,一炉丹熟步瑶
春事为谁来,枝上半留残雪。恰近小园香径,对霜林寒月。危兰凄断笛声长,吹到偏呜咽。最好短亭归路,有行人先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