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论雪窦与云峰,且看天台剑戟丛。
万水千山来阁上,一花六叶现池中。
谁将色界填空界,不离香风席祖风。
有底妙莲谈不尽,却成赋笔与兴翁。
张舜民,字芸叟,自号浮休居士,长安(今陕西西安)人。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进士,爲襄乐令。神宗元丰中,应环庆帅高遵裕辟掌机宜文字。元丰六年(一○八三),因作《西征回途中》诗,贬监邕州盐米仓,改监郴州酒税。哲宗元祐初,以司马光荐,爲监察御史,又因言事出通判虢州。元祐九年(一○九四),以秘书少监出使辽国,使回爲陕西转运使,歷知陕、潭、青三州,元符中罢。徽宗即位,召爲右谏议大夫,旋出知定州,改同州。入元祐党籍,贬楚州团练副使、商州安置,后復集贤殿修撰,卒于政和中。着有《画墁集》,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所录,辑爲八卷。《宋史》卷三四七有传。张舜民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画墁集》(其中诗四卷)爲底本。校以鲍廷博刊《知不足斋丛书》本(简称鲍本)。四库所辑张舜民诗较草率,今又从《永乐大典》残本中辑得二十九题三十三首,编爲第五卷。又《画墁集》卷七、卷八爲《郴行录》,中有记行诗十二首,再益以自《全芳备祖》等书中所辑集外诗及断句,合编爲第六卷。
《妙莲阁》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张舜民。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的中文译文:
休论雪窦与云峰,
且看天台剑戟丛。
万水千山来阁上,
一花六叶现池中。
谁将色界填空界,
不离香风席祖风。
有底妙莲谈不尽,
却成赋笔与兴翁。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奇妙的景象,将自然景观与佛教意象相结合,表达了对妙莲阁的赞美和思考。妙莲阁是一个佛教建筑,作者通过描绘景物和运用寓意,表达了自己对佛教智慧和境界的向往。
赏析:
首句“休论雪窦与云峰”表明作者不愿讨论雪山和云峰这些壮丽的景色,而是要说一说妙莲阁。接下来的两句“且看天台剑戟丛,万水千山来阁上”描绘了天台山上剑戟众多的景象,以及来自千山万水的游客都来到妙莲阁。这些描绘展示了妙莲阁的壮丽和庄严。
接着,“一花六叶现池中”这句表达了妙莲阁中的莲花盛开,形象地描绘了池中的美丽景观。接下来的两句“谁将色界填空界,不离香风席祖风”表达了妙莲阁的奇妙之处,暗示了佛教智慧的深远。
最后两句“有底妙莲谈不尽,却成赋笔与兴翁”表达了妙莲阁的奥妙无穷,无法用言语尽述,但却可以通过诗笔和创作的方式传承和表达给后人。这也暗示了作者自己以诗歌表达对妙莲阁的赞美和对佛教境界的向往。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佛教意象,以及运用寓意的手法,表达了对妙莲阁的美丽和智慧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佛教境界的向往和对创作的热爱。
雨过风微。温泉浴倦,妃子妆迟。翠袖牵云,朱唇得酒,脸晕胭脂。年年海燕新归。怎奈向、黄昏恁时。倚遍琼干,烧残银烛,花又争知。
海水不可解,连江夜为潮。俄然浦屿阔,岸去酒船遥。惜别耐取醉,鸣榔且长谣。天明尔当去,应便有风飘。白鹭洲前月,天明送客回。青龙山后日,早出海云来。流水无情去,征帆逐吹开。相看不忍别,更进手中杯。痛饮龙筇下,灯青月复寒。醉歌惊白鹭,半夜起沙滩。
从此音尘各悄然,春山如黛草如烟。泪添吴苑三更雨,恨惹邮亭一夜眠。讵有青马缄别句,聊将锦瑟记流年。他时脱便微之过,百转千回只自怜。
寻牛须访迹,学道访无心。迹在牛还在,无心道易寻。
疏林远野见秋毫,破晓阳乌羽翼高。湖面平於开匣镜,出棱光并发硎刀。闭门听雨宁论日,散策寻冈莫数遭。世上几人能壁俗,簿书堆案想官曹。
危亭秋尚早,野思已无穷。竹叶一尊酒,荷香四座风。晓烟孤屿外,归鸟夕阳中。渐爱湖光冷,移舟月满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