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崖高百尺,亭即层崖下。
飞泉若环佩,万缕当檐泻。
坐可脱赤热,听宜彻清夜。
亭前树肤剥,为系行人马。
文同(一○一八~一○七九),字与可,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东)人。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进士,初仕邛州军事判官。至和二年(一○五五)调静难军节度判官,嘉祐四年(一○五九)召试馆职。六年,出通判邛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改汉州。三年,迁知普州。神宗熙宁三年(一○七○)召知太常礼院。因议新法不合,四年,出知陵州,歷知兴元府、洋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改知湖州。二年,赴任途中卒于陈州,年六十二。文同除诗外尤以墨竹知名,画家称文湖州竹派。后人编有《丹渊集》四十卷,拾遗二卷,附范百禄所撰墓志及家诚之所撰年谱。《宋史》卷四四三有传。 文同诗二十卷,以《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毛晋汲古阁重刊明万历三十八年吴一标刻《陈眉公先生订正丹渊集》爲底本,参校明万历四十年蒲以怿刊《新刻石室先生丹渊集》(简称新刻本,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梁山舟校新刻本(简称梁校,藏南京图书馆),及近人傅增湘校汲古阁本(简称傅校,藏北京图书馆)。另辑录集外诗,附于卷末。
《鸣玉亭筹笔之南》是一首宋代文同所作的诗词。以下是我为您提供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层崖高百尺,亭即层崖下。
飞泉若环佩,万缕当檐泻。
坐可脱赤热,听宜彻清夜。
亭前树肤剥,为系行人马。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名为鸣玉亭的亭子,位于层崖之上。亭子下面是高达百尺的陡峭悬崖。亭子旁边有一道飞泉,水流像环佩一样,从亭子的檐口滴落下来。在这里坐下,可以摆脱炎热的天气,倾听清凉的夜晚。亭子前的树木皮都剥落了,是用来系住行人和马匹的。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鸣玉亭的景象,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宋代诗人的情感和意境。诗中的层崖高百尺和亭子在悬崖下的构造,给人一种高耸入云的感觉,同时也显示了山水之间的对比。飞泉如佩环般的描写,使人感受到了清新的自然气息。诗人通过形容在鸣玉亭中坐下可以脱离炎热,听到清凉夜晚的声音,表达了对清凉和宁静的向往。亭前的树木皮剥落,为行人和马匹提供了一个方便的停驻地点,展现了亭子的实用性和功能。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展示了作者对清凉和宁静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实用功能的体味。这种对自然和生活细节的观察和感悟,是宋代诗词创作的特点之一。
灵山名谁自,波涛截孤峰。何夫佛子住,四面凭危空。折椽与裂瓦,委弃填西东。库廊行抑首,居者莽谁容。吾舟维其侧,落日生秋风。瞰崖聊寄目,万物极纤穠。震荡江海思,洗涤堙郁中。胡为嬉游人,过此无留踪。景岂龙游殊,盛衰浩无穷。吾闻世所好,楼殿浮青红。那知山水乐,岂在
情闲共悦良朋好,溽暑消来过雨时,萍水远流青点小,柳堤横螟翠丝垂。轻烟晚透疏林迥,嫩卉芳迎皎月迟。清思廊然欣赏地,瞰观遥阁静联诗。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张僊挟弹知何往,清啸穿林但可闻。拾得铁丸无处用,为君打散四山云。
君家有西园,望我南山巅。觞咏继曲水,花石希平泉。长沟流砌下,远岫列楹前。春风一披拂,百卉为渠妍。迨兹夏日永,杖履宜盘旋。梅黄已过雨,清润霁景鲜。主人虽好事,欲往无由缘。似闻三径深,日夜长苔钱。行当载酒过,高情与君宣。飞鸿渺天末,浴鹭来平川。良辰恐易失,勿待
三年不归寝,至性切於亲。不信沙陀种,还生如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