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君仙骨无寒暑。
千载相逢犹旦暮。
故将别语恼佳人,要看梨花枝上雨。
落花已逐回风去。
花本无心莺自诉。
明朝归路下塘西,不见莺啼花落处。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木兰花令(次马中玉韵)》是苏轼的一首宋代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知君仙骨无寒暑。
千载相逢犹旦暮。
故将别语恼佳人,
要看梨花枝上雨。
落花已逐回风去。
花本无心莺自诉。
明朝归路下塘西,
不见莺啼花落处。
译文:
知道你仙人般的骨质无惧寒暑。
千年相遇仍像早晨与傍晚。
故意说话惹恼佳人,
只为看梨花枝上的雨滴。
落花已经随风离去。
花本没有心思,黄莺自己自述。
明天早晨回家,经过西塘,
却不见黄莺啼叫和花儿凋落的地方。
诗意:
这首诗词以木兰花为背景,表达了苏轼对时光流转和人事变迁的感慨。诗人将自己比作梨花上的雨滴,短暂而飘散,如同落花随风而去。他清楚地认识到人生的短暂,以及与好友分别的无奈和不舍。他用"知君仙骨无寒暑"的话语赞赏好友的品质,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整首诗抒发了对时光流逝和人际关系变迁的深切感受。
赏析:
这首诗以苏轼独特的感悟和婉约的语言风格,将木兰花作为意象,展示了作者对友情和人生的思考。诗中的"知君仙骨无寒暑"一句,通过对友人品质的赞颂,凸显了作者对友谊的珍视和对友人的敬仰。"要看梨花枝上雨"的句子,表达了作者希望通过赏析梨花上的雨滴来感悟生命的短暂和美好。整首诗词以木兰花为背景,通过抒发人生离别和时光流转的情感,引发读者对光阴易逝和友情的共鸣。同时,诗词中运用了对比和意象的手法,使诗情更加深远。
舍北小桃才及肩,可怜枝弱苦花繁。黄昏雨急东风恶,惜尔不禁春夜寒。
长松落阴满苍苔,四面轩窗向水开。何限晚凉消不得,隔溪分看待人来。
春旱久闵雨,夏潦复望晴。米尽薪亦绝,涨水与阶平。山信得新粟,欣然听舂声。书生易满足,笔砚还施行。南风柱础乾,西照窗户明。雨其遂已乎?努力趣秋成。
才兼文武播雄名,遗爱芳尘满洛城。身在行台为仆射,书来甪里访先生。闲游占得嵩山色,醉卧高听洛水声。千里相思难命驾,七言诗里寄深情。
虽非文史足三冬,岂类无心但有胸。曾读丘坟叨典领,再分符竹荷矜容。君恩欲报微萤爝,亲禄方营苟釜钟。平日交情今楚越,徒劳瞻望景山松。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地悬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