苒苒前期远,穷途一可伤。
有时闻落叶,不语立残阳。
塞草秋先白,溪沙晚更光。
那堪望天末,燕雁又成行。
寇准(九六二~一○二三),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太宗太平兴国五年(九八○)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县,移大名府成安县。累迁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淳化二年(九九一),拜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同知枢密院事。四年,罢知青州。五年,拜参知政事。至道二年(九九六),罢知邓州。真宗即位,迁工部侍郎,权知开封府。咸平六年(一○○三),迁兵部侍郎,爲三司使。景德元年(一○○四),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同年冬,契丹攻宋,准力谏真宗亲征,至澶州(今河南濮阳),迫成和议,是爲“澶渊之盟”。三年罢相,爲刑部尚书,知陕州。后迁兵部尚书,入判都省。大中祥符七年(一○一四),復拜同平章事、枢密使。八年罢。天禧三年(一○一九),又授同平章事,充景灵宫使。四年六月,坐与周怀政谋请太子监国、禁皇后预政、奉真宗爲太上皇事,罢相,封莱国公,寻贬道州司马。干兴元年(一○二二),再贬雷州司户参军。仁宗天圣元年,以疾卒于雷州,年六十二。后十一年,诏復太子太傅,赠中书令、莱国公,又赐謚忠愍。有《忠愍公诗集》三卷,集前附有孙汴所撰神道碑。《宋史》卷二八一有传。 寇准诗,以《四部丛刊》三编影印明嘉靖间蒋鏊刻《忠愍公诗集》三卷本爲底本。校以清康熙间吴调元辨义堂刊《寇忠愍公诗集》三卷本(简称吴本),清初《两宋名贤小集》钞本所收《寇莱公集》七卷本(简称集本)。採录清鲍廷博校记(简称鲍校)、劳权校记(简称劳校)、近人傅增湘校记(简称傅校)、张元济校记(简称张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彭元瑞知圣道斋钞本、李文田跋钞本,俱系出自蒋本、吴本,然四库本补了各本残缺的文字,少数异文有参考价值,故亦出校记注明。另辑得集外诗十五首,编爲卷四。《宋诗纪事》所收《春恨》一首,系唐人来鹄所作,今归诸附录。
诗词:《暮秋感兴》
朝代:宋代
作者:寇准
苒苒前期远,
穷途一可伤。
有时闻落叶,
不语立残阳。
塞草秋先白,
溪沙晚更光。
那堪望天末,
燕雁又成行。
中文译文:
渐渐地前景遥远,
穷途一片凄凉。
有时倾听落叶声,
默然立于残阳之下。
草原上的草已经先白,
溪沙在晚霞中更加明亮。
怎能忍心望向天际尽头,
燕雁又开始成群飞行。
诗意和赏析:
《暮秋感兴》是寇准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通过描绘暮秋景色,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诗的开头,作者用"苒苒"形容前景遥远,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在穷途之中,作者感到心灵受到伤害,暗示了他在世俗纷扰中的苦闷和无奈。
接下来,作者提到有时倾听落叶声,默默地站在残阳下。这里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敏感和对落叶声的倾听,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借景抒发内心孤独和思考的方式。
第三、四句描述了秋天草原上的景象。塞草秋天先变白,溪沙在晚霞的映照下更加明亮,这些景色的变化揭示了秋天的到来和自然的变迁,同时也透露出作者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逝去时光的留恋和对离别的无奈。作者望向天际尽头,燕雁成群飞行,意味着秋天的深入和离别的到来。
整首诗以秋天的景象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寄托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岁月流转和离别的感慨。同时,诗中采用了自然景物的对照和借景抒发内心情感的手法,展示了寇准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对自然的敏感洞察力。
景风应时,聿严毖祀。用事方丘,锵锵济济。登降有节,三献成礼。神其格思,锡我繁祉。
长大有南北,山川各所之。相逢孤馆夜,共忆少年时。烂醉百花酒,狂题几首诗。来朝又分袂,后会鬓应丝。
薛公十一鹤,皆写青田真。画色久欲尽,苍然犹出尘。低昂各有意,磊落如长人。佳此志气远,岂惟粉墨新。万里不以力,群游森会神。威迟白凤态,非是仓庚邻。高堂未倾覆,常得慰嘉宾。曝露墙壁外,终嗟风雨频。赤霄有真骨,耻饮洿池津。冥冥任所往,脱略谁能驯。
冉冉流年不贷人,东园青杏又尝新。方书无药医治老,风雨何心断送春!乐事久归孤枕梦,酒痕空伴素衣麈。畏途回首涛澜恶,赖有云山著此身。
少日肝肠,云梦地、气吞八九。今老去,才疏计拙,百居人后。倦处收回行路脚,懒来噤却吟诗口。算从前、四十九年非,如回首。风与月,须长久。谁放我,成三友。笑官仓红腐,可堪痴守。倒凤颠鸾吾已矣,淋漓醉墨蛟虬吼。尽都门、冠盖拥红尘,青青柳。
治邑即治家,爱民如爱己。不须驰广莫,观远自近始。君才成风斤,鼻垩有余地。吾言尚敢狂,快处须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