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南郊大礼庆成诗五首·右赐赦宣德门》

帝陟圜丘,天降之祜。
嘉与士民,均承福祚。
还御端闱,躬布皇度。
鸡星验占,鹄书胪句。
庆浃天渊,恩霏雨露。
涤垢弃瑕,蠲租薄赋。
三泉靡封,五刑几措。
太和充塞,群心率吁。
自古无赦,孰除诖误。
我朝本仁,实清弊斁。
赦匪其私,仁则有裕。
万民以怀,邦基巩固。

作者介绍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祐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六年,出知颍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三司度支判官。四年,出爲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二年,因奏事不当免。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七年,授秘书监、知银臺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五年,除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七年,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僕射兼中书侍郎。八年,罢爲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復知扬州。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师致仕。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诗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编成,流传至今。事见本集卷五《感事述怀诗》自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苏魏公文集》爲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楼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道光间孙苏廷玉刻本(简称道光本)、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简称钞本)等。丁本较底本多四首诗,依原次编入集中。底本卷二八中的乐章、春帖子、口号及新辑集外诗一首,编爲第十五卷。

作品评述

《南郊大礼庆成诗五首·右赐赦宣德门》是苏颂所作的一首宋代诗词。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南郊大礼庆典的场景,表达了皇帝的仁德和对人民的关怀。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皇帝登临圜丘,天赐的祥瑞降临。君王和士民都分享着福祉。皇帝回到庄严的宫殿,亲自布置着庄重的仪式。鸡星的位置预示着吉祥,鹄书的字句流传开来。庆典洋溢着喜悦,恩泽如雨露滋润着大地。清除污垢,废除过错,减免租税和赋税。废除了三泉的封禁,减轻了五刑的施行。太和时代充满了祥和,群众纷纷呼吁。自古以来没有宽赦,现在废除了冤错。我们的朝代本质是仁爱的,真正清除了腐败和苦难。赦免不是出于私心,而是基于仁爱。万民怀抱着感激之情,国家的基础得到了巩固。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南郊大礼庆典为背景,通过描述皇帝的仁德以及对人民的关怀,表达了对社会和谐与稳定的追求。诗中提到的南郊大礼是古代中国帝王进行的一项重要祭祀仪式,代表着帝王与天地神灵的联系,也是治理国家的象征。苏颂通过描绘庆典氛围和皇帝的仁德举措,展现了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幸福。

诗中提到的赐赦体现了皇帝的仁政,赦免了囚犯的罪过,给予了人民更多的宽容和机会。这种仁政政策让人民感到宽慰和感激,也使国家的基础更加稳固。

苏颂在诗中还表达了对社会清明和改革的期望。他提到了清除污垢和废除过错,意味着清除了社会上的弊端和不公正之事。减免租税和赋税,废除封禁和施刑,体现了对人民的关怀和对社会秩序的调整。

整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皇帝仁德的赞颂,同时也借此表达了对社会和国家的祝福和期望。通过庆典和赐赦的形式,表达了皇帝对人民的关怀和对社会和谐的追求,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的繁荣。

  • 《次韵傅丈见寄》

    到处能行到处藏,饭余挂钵解茶囊。不缘头上五分白,始与人间万事忘。一介远劳询近日,十年如此住南荒。只今已是交游绝,不问比邻不择乡。

  • 《悼亡九首》

    遥夜新霜凋碧槐,三更寒月满堂阶。美人化作秋风去,只有清魂梦里来。

  • 《次韵能之贺除》

    初无家学赡三余,滥被君恩有此除。非取金华能占对,但令东观与观书。汗颜莫称英髦选,冷眼终输山泽居。自昔与君忧世切,只今何策塞侵渔。

  • 《南柯子》

    秋晚霜初肃,江寒雾未收。西风吹老白苹洲。长笛一声、谁在水边楼。带绿枨新破,真醇酒旋_。簪花莫怪老人羞。直是黄花、羞上老人头。

  • 《母子吟》

    游子行远方,慈母在高堂。砌有忘忧草,对之还断肠。母心乃如斯,子心其可忘。子心苟如母,足以感苍苍。君不见汉蔡邕,晋王祥。

  • 《酬鸿胪裴主簿雨后北楼见赠(一作高適诗)》

    暮霞照新晴,归云犹相逐。有怀晨昏暇,想见登眺目。问礼侍彤襜,题诗访茅屋。高楼多古今,陈事满陵谷。地久微子封,台馀孝王筑。裴回顾霄汉,豁达俯川陆。远水对孤城,长天向乔木。公门何清静,列戟森已肃。不叹携手稀,常思著鞭速。终当拂羽翰,轻举随鸿鹄。

版权所有©成语大全网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