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不贰可避喧,已甘丘壑寄馀年。
筠梢松盖一区宅,莲叶菱花二顷田。
秋到登山更临水,夜归骑马似乘船。
醉中不必分乘坠,世事从头一梦然。
李弥逊(一○八九~一一五三),字似之,号筠溪居士,又号普现居士,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徽宗大观三年(一一○九)进士,调单州司户。政和四年(一一一四)除国朝会要所检阅文字。八年,擢起居郎,因上封事剀切,贬知卢山县。宣和七年(一一二五),知冀州。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召爲卫尉少卿,出知端州。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除淮南路转运副使。绍兴二年(一一三二),知饶州。五年,知吉州。七年,迁起居郎,试中书舍人。八年,试户部侍郎。九年,因反对议和忤秦桧,出知漳州。十年奉祠,归隐福建连江西山。二十三年卒。有《筠溪集》二十四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又《甘露集》(《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八),已佚。《宋史》卷三八二有传。 李弥逊诗,以丁氏八千卷楼藏李鹿山原藏《竹谿先生文集》爲底本(藏南京图书馆)。参校朱彝尊藏明钞本(简称明本,藏上海图书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筠溪集》(简称四库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南山送客席上次明甫韵》是宋代诗人李弥逊的作品。这首诗以婉约清新的笔触描绘了南山送客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岁月流转和人生往事的感慨。
诗词的中文译文:
江北不贰可避喧,
已甘丘壑寄馀年。
筠梢松盖一区宅,
莲叶菱花二顷田。
秋到登山更临水,
夜归骑马似乘船。
醉中不必分乘坠,
世事从头一梦然。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江北的南山为背景,描绘了作者送别客人的情景。首先,江北的南山景色宜人,可以远离纷嚣喧哗,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宁静的避世之地。作者心甘情愿地将自己余下的岁月寄托在这片山川之间,表达了对山水环境的喜爱和向往。
接着,诗中出现了筠梢、松盖、一区宅、莲叶和菱花等描写,这些都是与自然相交融的元素。筠梢和松盖暗示着宁静和恬淡,一区宅则代表着宽敞的住所。莲叶和菱花所在的两顷田则象征着安宁和富饶。通过这些描写,诗人将自然景物融入到人类的生活中,传达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接下来的两句描述了秋天登山和夜归的情景。登山时,秋天的景色更加美丽,而且可以俯瞰到水的边缘,使人心旷神怡。夜归时骑马,宛如乘船般的轻盈和流畅。这些描写以自然景物为背景,展现了作者在山水间行走的愉悦和自由。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世事的看法。在醉酒的状态下,没有必要去分析和计较世间的得失,一切都像是一场梦一样。这种态度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超然和豁达,以及对繁杂世事的淡泊态度。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人类生活的交融,表达了对宁静与自由的向往,以及对世事流转的淡泊态度。它展现了李弥逊独特的情感和审美观,给人以宁静和愉悦的感受。
舍北小桃才及肩,可怜枝弱苦花繁。黄昏雨急东风恶,惜尔不禁春夜寒。
长松落阴满苍苔,四面轩窗向水开。何限晚凉消不得,隔溪分看待人来。
春旱久闵雨,夏潦复望晴。米尽薪亦绝,涨水与阶平。山信得新粟,欣然听舂声。书生易满足,笔砚还施行。南风柱础乾,西照窗户明。雨其遂已乎?努力趣秋成。
才兼文武播雄名,遗爱芳尘满洛城。身在行台为仆射,书来甪里访先生。闲游占得嵩山色,醉卧高听洛水声。千里相思难命驾,七言诗里寄深情。
虽非文史足三冬,岂类无心但有胸。曾读丘坟叨典领,再分符竹荷矜容。君恩欲报微萤爝,亲禄方营苟釜钟。平日交情今楚越,徒劳瞻望景山松。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地悬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