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隐诧来书,於时特起予。
民淳无讼听,县僻类山居。
簿领杯盘外,官联谈笑余。
不知当此际,傍邑更谁知。
邵雍(一○一一~一○七七),字尧夫。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早年随父移居共城(今河南辉县)苏门山下,筑室苏门山百源上读书,学者称百源先生。与周敦颐、程颐、程颢齐名,以治《易》、先天象数之学着称。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定居洛阳,以教授生徒爲生。嘉祐七年(一○六二),西京留守王拱辰就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五代节度使安审琦宅故基建屋三十间,爲雍新居,名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仁宗嘉祐及神宗熙宁初,曾两度被荐举,均称疾不赴。富弼、司马光、吕公着等退居洛阳时,恒相从游。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哲宗元祐中赐謚康节。有《伊川击壤集》二十卷。《宋史》卷四二七有传。 邵雍诗,以张蓉镜,邵渊耀跋明初刻《伊川击壤集》爲底本。校以一九七五年江西星子县宋墓出土之《邵尧夫先生诗全集》九卷(简称宋本)、蔡弼重编《重刊邵尧夫击壤集》六卷(简称蔡本),及元刻本(简称元本)、明隆庆元年黄吉甫刻本(简称黄本)、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底本编末之集外诗与新辑得之集外诗合编爲第二十一卷。
《内乡兼隐亭》是宋代文学家邵雍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兼隐诧来书,
於时特起予。
民淳无讼听,
县僻类山居。
簿领杯盘外,
官联谈笑余。
不知当此际,
傍邑更谁知。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邵雍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宁静、和谐社会的向往。他写到自己收到了一封朋友寄来的信,信中询问他近况。邵雍因此而感到特别激动,他觉得这是一个特殊的时刻,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词。在他所居住的地方,人民和睦相处,没有争讼之事,这个县城虽然偏僻,但宛如山居一般宁静。他与官员们交谈笑语,超越了官方的身份和身份的界限。然而,他也意识到这种隐居的生活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晓,他不知道在这个特殊的时刻,附近的人又有谁了解他的心境。
赏析:
这首诗词展示了邵雍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宁静社会的渴望。他渲染了隐居生活的美好,描述了与朋友相聚的快乐以及超越身份的交流。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一丝孤独和无奈,邵雍感叹自己的境遇不为人知,他的理想和心境只有他自己能够领悟。这种情感的表达使诗词更具深度和内涵。
此外,诗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描绘宁静与喧嚣、隐居与官员之间的对比,突出了隐居生活的价值和意义。通过描述乡村的宁静与和谐,诗人表达了对社会和谐的向往,呼吁人们追求宁静的生活和心境。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以简洁、深沉的语言展示了邵雍对隐居生活和和谐社会的向往,同时也体现了他对自身境遇的思考和感慨。诗人通过对比和隐喻的手法,使作品更加生动和有力地传达了他的情感和思想。
飞云流水来无信。花发年年恨。小桃如脸柳如眉。记得那人模样、旧家时。楼高映步拖金缕。香湿黄昏雨。如今不见欲凭书。门外水平波暖、一双鱼。
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沈为骨玉为肌。暗香已压酴醾倒,只比寒梅无好枝。
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不独光阴朝复暮,杭州老去被潮催。
灵山名谁自,波涛截孤峰。何夫佛子住,四面凭危空。折椽与裂瓦,委弃填西东。库廊行抑首,居者莽谁容。吾舟维其侧,落日生秋风。瞰崖聊寄目,万物极纤穠。震荡江海思,洗涤堙郁中。胡为嬉游人,过此无留踪。景岂龙游殊,盛衰浩无穷。吾闻世所好,楼殿浮青红。那知山水乐,岂在
文章曾受帝褒称,幕次孤吟冷似冰。借马趁朝长後到,问人求米尽难凭。僮教罢药朝无酒,儿废看书夜绝灯。除却金章在腰下,其余滋味一如僧。
有书来进御,无语不关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