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念奴娇(梅)》

兰枯菊槁。
是返魂香入,江南春早。
谷静林幽人不见,梦与梨花颠倒。
雪刻檀心,玉匀丰颊,妆趁严钟晓。
海山么凤,绿衣何处飞绕。
竹外孤袅一枝,古今解道,只有东坡老。
莫倚广平心似铁,闲把珠玑挥扫。
桃李舆台,冰霜宾客,月地还凄悄。
暗香消尽,和羹心事谁表。

作者介绍

赵长卿号仙源居士。江西南丰人。宋代著名词人。 宋宗室,居南丰。生平事迹不详,曾赴漕试,约宋宁宗嘉定末前后在世。从作品中可知他少时孤洁,厌恶王族豪奢的生活,后辞帝京,纵游山水,居于江南,遁世隐居,过着清贫的生活。他同情百姓,友善乡邻,常作词呈乡人。晚年孤寂消沉。《四库提要》云:“长卿恬于仕进,觞咏自娱,随意成吟,多得淡远萧疏之致。”

赵长卿的文学成就

  赵长卿词作甚多,远师南唐,近承晏、欧,模仿张先、柳永,颇得其精髓,能在艳冶中复具清幽之致,为柳派一大作家。词风婉约,“文词通俗,善抒情爱”,颇具特色,耐读性强,享誉南宋词坛。多为咏颂风物之作,也间有讥时诮世、况己喻人的篇章,均清新活泼,自然天成。 著有词集《惜香乐府》10卷。毛晋刻入《宋六十名家词》中。最早是由乡贡进士刘泽整理编集,并以春景、夏景、秋景、冬景及总词、贺生辰、补遗类编,厘为十卷。《四库全书总目》对其有评论。《全宋词》录有其词339首,为宋代词人现存作品最多的作家之一。明代毛晋云:长卿的词“方之徽宗”,“响出云霄矣。”

赵长卿的生卒年考

  唐圭璋的《两宋词人时代先后考》把赵长卿排在北宋末期的词人中,生卒年均不可知。但在《惜香乐府》第三卷末尾有一段附录,记张孝祥死后临乩事。考张孝祥卒于南宋乾道五年(1169),那时赵长卿还在世作词,可知他是南宋初期人。有学者对赵长卿所处的具体时代进行了基本的考证,得出他的生活年代大约在北宋末南宋初,即徽宗(1101-1125)、钦宗(1126-1127)朝,南宋高宗(1127-1162)及孝宗(1162-1189)朝前半期,周邦彦、李清照同期稍后,辛弃疾之前。

作品评述

《念奴娇(梅)》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赵长卿。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兰枯菊槁。是返魂香入,江南春早。
谷静林幽人不见,梦与梨花颠倒。
雪刻檀心,玉匀丰颊,妆趁严钟晓。
海山么凤,绿衣何处飞绕。
竹外孤袅一枝,古今解道,只有东坡老。
莫倚广平心似铁,闲把珠玑挥扫。
桃李舆台,冰霜宾客,月地还凄悄。
暗香消尽,和羹心事谁表。

诗意:
这首诗以梅花为主题,描绘了梅花在早春的景象和所引发的思绪。梅花虽然花开时节已过,但作者通过描绘梅花的凋零状态,表达了悲凉之美和对逝去时光的思念之情。诗中还涉及了一些其他意象,如梨花、雪、海山、竹等,通过这些意象的运用,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时光流转的感慨与思考。

赏析:
这首诗的表现手法简练而凝练,通过独特的意象和对比的运用,展现了悲凉、孤寂的意境。以下是对诗中一些重要意象的赏析:

1. 兰枯菊槁:用来描绘梅花的凋零状态,表达了岁月不饶人,万物皆有衰老的命运。

2. 梦与梨花颠倒:表达了作者对逝去时光和美好回忆的思念,也暗示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3. 雪刻檀心,玉匀丰颊:通过雪和宝石的比喻,形容梅花的娇美和纯洁。

4. 古今解道,只有东坡老:东坡指北宋文学家苏轼,表达了对苏轼才情卓越、对诗词的独到见解的赞赏。

5. 莫倚广平心似铁,闲把珠玑挥扫:广平指广平陵,这句表达了作者对权势和虚荣的嗟叹,主张追求内心的坚定和超脱。

整首诗以梅花为主线,通过对梅花及相关意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光阴易逝、人生短暂以及对内心世界的思索和追求的感慨。诗意悲凉,情感深沉,通过精炼的语言和意象的运用,展现了梅花独特的美和诗人的情感世界。

  • 《圣寿节早朝》

    天启圣图昌,流虹叶梦祥。飞龙起江左,战马放山阳。御柳乘阊阖,仙桃熟建章。远人陈贡篚,近侍浥炉香。金镜千秋录,瑶池万岁觞。小臣歌拜手,尧日正舒长。

  • 《寄题陈良臣颐轩四首》

    道醇泮宫识面,德润梓里知名。相从固应未晚,畏君难弟难兄。

  • 《宿报恩寺精舍》

    钟梵送沈景,星多露渐光。风中兰靡靡,月下树苍苍。夜殿若山横,深松如涧凉。羸然虎溪子,迟我一虚床。杳杳空寂舍,濛濛莲桂香。拥褐依西壁,纱灯霭中央。

  • 《瑞鹤仙(寿虞守·三月初十)》

    得毛韩经学。振祖风,挺挺凌烟勋业。文章世为甲。果妙龄秀发,荐膺衡鹗。名登雁塔。访梅仙,种河阳桃李,从兹两绾铜符,多少吏民欢洽。庆惬。归来整顿,松竹笑傲,武夷溪壑。韶光恰匝。清明过了旬浃。喜当初度日。称觞春酒,一饮红生双颊。愿儿孙,世袭簪缨,代常不乏。

  • 《修竹台》

    我来小小郡,爱此高高台。前对苍筤竹,万午球琳材。

  • 《汴上晚泊》

    亭上风犹急,桥边月已斜。柳寒难吐絮,浪浊不成花。岐路春三月,园林海一涯。萧然正无寐,夜橹莫咿哑。

版权所有©成语大全网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