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时独步词场,引弦百发无虚矢。
岁晚却蒙昆体力,世业工修鞋底用杨文公事。
曾裂白麻,曾涂墨敕,谪堕俄徵起。
鼎湖龙去,老臣何以堪此。
回首当日遭逢,譬如春梦,误入华胥里。
推枕黄粱犹未熟,封拜几王侯矣。
似瓮中蛇,似蕉中鹿,又似槐中蚁。
先人书在,尚堪追补遗史。
刘克庄(一一八七~一二六九),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莆田(今属福建)人。宁宗嘉定二年(一二○九)以荫补将仕郎,初仕靖安主簿、真州录事。后游幕于江浙闽广等地。十二年监南岳庙。十七年知建阳县。以咏《落梅》诗得祸,闲废十年。理宗端平元年(一二三四)爲帅司参议官,二年除枢密院编修官,兼权侍右郎官,寻罢。淳祐六年(一二四六),以“文名久着,史学尤精”,赐同进士出身,除秘书少监,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七年出知漳州。八年迁福建提刑。景定三年(一二六二)权工部尚书、兼侍读,旋出知建宁府。五年因目疾以焕章阁学士致仕。度宗咸淳四年(一二六八)除龙图阁学士。五年卒,年八十三,謚文定。生前曾自编文集,林希逸作序,继有后、续、新三集。后由其季子山甫匯编爲《大全集》二百卷。事见宋林希逸《后村先生刘公行状》、洪天锡《后村先生墓志铭》。 刘克庄诗,一至十六卷以铁琴铜剑楼旧藏宋刻《后村居士集》爲底本,校以《四部丛刊》影印清赐砚斋《后村先生大全集》(简称砚本)、杨氏海源阁旧藏宋刻《后村居士集》(简称后印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十七至四十八卷以赐砚斋本爲底本,校以清冯氏{艹/广/卢}经阁旧藏抄本(简称冯本)、清卢氏抱经楼旧藏抄本(简称卢本)、翁同书校清秦氏石研斋抄本(简称秦本,凡採用翁氏朱笔校字,简称翁校)、清张氏爱日精庐抄本(简称张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念奴娇》是宋代刘克庄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描写了作者在晚年回首往事时的感慨和心境。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念奴娇》
少时独步词场,
引弦百发无虚矢。
岁晚却蒙昆体力,
世业工修鞋底用杨文公事。
曾裂白麻,曾涂墨敕,
谪堕俄徵起。
鼎湖龙去,老臣何以堪此。
回首当日遭逢,
譬如春梦,误入华胥里。
推枕黄粱犹未熟,
封拜几王侯矣。
似瓮中蛇,似蕉中鹿,
又似槐中蚁。
先人书在,尚堪追补遗史。
中文译文:
少年时代独步词坛,
弹奏琴弦百发百中。
岁月已晚,受到昆仑之体力之恩,
在世间忙碌修补鞋底,充当杨文公的职务。
曾经被贬谪过,曾经被授予涂墨敕书之责,
时光飞逝,老臣如何忍受此切肤之痛。
回首往事,
犹如春梦般,误入了华胥之境。
推枕而卧于黄粱之上,但愿封拜为王侯已久。
宛如瓮中之蛇,犹如蕉叶中的鹿,
又如槐树中的蚂蚁。
先人的著作尚存,仍可追补未完成的历史。
诗意和赏析:
《念奴娇》是一首充满怀旧和自嘲的诗词。刘克庄在诗中表达了他在晚年回首自己过去的成就和遭遇时的复杂情感。
首先,诗人回忆起自己年轻时在文坛上的辉煌成就,形容自己在词作上的独步风采,以引弦百发无虚矢来形容自己的才华出众。
然而,岁月已晚,他感激昆仑之体力(指自己的身体),因为他在晚年仍然忙碌于琐碎的工作中,修补鞋底,执行杨文公(指杨时)的职务。这里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在晚年仍然能有所作为的感慨和庆幸。
接下来,刘克庄回顾了自己的贬谪经历,曾经被贬谪过、被授予过涂墨敕书之责。他叹息时光的飞逝,对自己老去和所受的屈辱感到无奈。
在最后的几句中,刘克庄运用了一系列比喻,将自己比作瓮中之蛇、蕉叶中的鹿、槐树中的蚂蚁,以突显自己的卑微和微不足道。然而,他仍然坚持认为先人的著作仍有价值和意义,可以追补和继承先人的遗志。
整首诗词流露了作者对自身经历和命运的思考和反思,同时也表达了对先人智慧和贡献的敬意。它揭示了岁月的流转和人生的起伏,以及个体在其中的渺小和无常。通过对自身的自嘲和对先人的致敬,诗人在晚年寻找着对于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和抚慰。
这首诗词以其深沉的情感、独特的表达和对人生的思考而备受赞誉。它通过诗人的个人经历和感慨,触发了读者对生命的反思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整体上,这首诗词展示了刘克庄独特的才情和对人生的深刻洞察,使读者在欣赏中感受到了岁月的流转和人生的起伏。
发底青青无限春。落红飞雪谩纷纷。黄花也伴秋光老,何事尊前见在身。书万卷,笔如神。眼看同辈上青云。个中不许儿童会,只恐功名更逼人。
接石为槽绕画檐,清风爽气坐来添。恰从天外为飞瀑,又向人间作水帘。
久不在城市,少留心怅然。幽芳可揽结,伫子饮云泉。
自叹平生老道涂,不堪泥雨又驱车。鹭鹚第一清高底,拂晓溪中有干无。
彼鼠侵我厨,纵狸授粱肉。鼠虽为君却,狸食自须足。冀雪大国耻,翻是大国辱。膻腥逼绮罗,砖瓦杂珠玉。登楼非骋望,目笑是心哭。何意天乐中,至今奏胡曲。官军收洛阳,家住洛阳里。夫婿与兄弟,目前见伤死。吞声不许哭,还遣衣罗绮。上马随匈奴,数秋黄尘里。生为名家女,死作
云长不绝旧君情,元直终随老母行。立效报公何感慨,指心辞主更分明。三方本以兵攻战,一士能为国重轻。多谢曹刘存大度,任教忠孝得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