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问官侬子谓谁,看来似不是农师。
向人羞道闲陪涉,说与豳风七月诗。
洪咨夔(一一七六~一二三六),字舜俞,号平斋,于潜(今属浙江)人。宁宗嘉泰二年(一二○二)进士,授如皋簿。继中教官,调饶州教授。崔与之帅淮东,辟置幕府。后随崔至蜀,歷通判成都府,知龙州。理宗朝,召爲秘书郎,以言事忤史弥远,罢。弥远死,以礼部员外郎召,迁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给事中。官至刑部尚书,翰林学士、知制诰。端平三年卒,年六十一,謚文忠。有《平斋文集》三十二卷。《咸淳临安志》卷六七、《宋史》卷四○六有传。 洪咨夔诗,以《四部丛刊》影印宋刻《平斋文集》爲底本。原集卷一六所收致语口号、帖子词等及从《诗渊》等书辑得集外诗,另编一卷。
诗词:《陪郡侯出郊劝农六绝》
朝代:宋代
作者:洪咨夔
争问官侬子谓谁,
看来似不是农师。
向人羞道闲陪涉,
说与豳风七月诗。
中文译文:
争问郡侯的官员朋友,他说是谁?
看起来似乎不像是农业的专家。
我羞愧地向人们解释,只是随便陪同郡侯出郊野,
说起了象征丰收的豳风七月的诗歌。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洪咨夔陪同郡侯出郊野劝农的场景。诗人询问郡侯身边的官员朋友是谁,却觉得他看起来并不像是懂得农业的专家。诗人自己则羞愧地解释,他只是随意地陪同郡侯出来,没有实际的农业知识。诗人随后提到了豳风七月的诗歌,这是一种象征着丰收的诗歌形式,暗示着他对农耕的关注和祝福。
赏析:
这首诗词反映了宋代社会对农业的重视和尊重。洪咨夔作为诗人,他的职责是表达社会的关切和农民的期望。诗中的郡侯代表了统治者,而诗人作为陪同者,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农耕事业的关注。诗人在诗中自谦不是农业专家,但他通过提到豳风七月的诗歌,展现了他对农业丰收的祝福和期望。这首诗词展示了诗人对农民的关心和农业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了宋代社会对农耕的重视和尊重。
诸公学道,略听予言。如同干句家缘。试看登杆踏索,走马行船。何曾说辛道苦,遇艰难、转转心坚。忘危险,更忘身忘命,忘后忘前。不管傍人冷笑,殷勤地,常常谨谨专专。假是苏秦陆贾,说不回肩。人能如斯向道,可搜真、搜妙搜玄。无不悟,又何愁不做神仙。
弓刀陌上,净蛮烟瘴雨,朔云边雪。幕府横驱三万里,一把平安遥接。方丈三韩,西山八诏,慕义羞椎结。梯航入贡,路经头痛身热。今代文武通人,青霄不上,却把南州节。虏马秋肥雕力健,应看名王宵猎。壮士长歌,故人一笑,趁得梅花月。王春奏计,便须平步清切。
山瘦溪如练,丹青见亦稀。乱鸦将景过,孤鹜带霞飞。秋色此时老,故园何日归。西风吹独立,搔首怯征衣。
萧条良夜永,秋草对衰颜。露下鸟初定,月明人自闲。独悲无旧业,共喜出时艰。为问功成后,同游何处山。
遍室清凉,满堂功德。四方八表无遮塞。灵光万道出昆仑,人前岂敢夸仙格。缄口无言,灰心有则。姓名已录华胥国。逍遥自在看长安,金花
按图得此已欣然,胜趣何尝有变迁。一把香茅千个玉,不妨邂逅揖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