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如屏障阜如钟,中有巍巍古梵宫。
六代兴王俱扫迹,一僧遗堪尚摩空。
万松雪类长波挂,八水源从异域通。
家在天台最深处,见山不忆故山中。
吴芾(一一○四~一一八三)(生年据集中诗我生甲申岁),字明可,号湖山居士,台州仙居(今属浙江)人。高宗绍兴二年(一一一三)进士,歷删定官,秘书正字。以不附秦桧,罢。后通判处、婺、越三州,知处州。三十一年,召爲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户部侍郎,出知婺州。孝宗即位,知绍兴府,未几,召权刑部侍郎,迁给事中,以敷文阁直学士知临安府。以事提举太平兴国宫。干道三年(一一六七)起知太平州。五年,改知隆兴府。六年,以年老奉祠。淳熙元年(一一七四),以龙图阁学士致仕。十年卒,年八十。有《湖山集》二十五卷,长短句三卷,别集一卷,奏议八卷(本集附宋周必大序),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湖山集》十卷。《嘉定赤城志》卷三三、《宋史》卷三八七有传。 吴芾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湖山集》爲底本。参校民国李之鼎宜秋馆刊本(简称宜秋本)、《仙居丛书》排印本(简称仙居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陪梁大谏察院同登蒋山》是宋代吴芾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以自然山水为背景,通过描绘山的形态和景观,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山如屏障阜如钟,
中有巍巍古梵宫。
六代兴王俱扫迹,
一僧遗堪尚摩空。
万松雪类长波挂,
八水源从异域通。
家在天台最深处,
见山不忆故山中。
诗中的意境表达了山的壮丽和庄严。山势如同屏障,高峻如钟,给人一种雄伟的感觉。山中有一座巍巍的古梵宫,展现出古老而神秘的氛围。
接着,诗人提到了六代兴王的痕迹已经被扫去,只有一位僧人的足迹尚存,暗示着岁月流转,兴衰更迭。尽管如此,僧人留下的痕迹仍然能够使人心生敬畏和遐想。
诗中还描绘了万松和雪一样长的波浪悬挂在山间,八条水源从异域汇聚而来,给人以广阔和开放的感觉。诗人的家就在天台山最深处,他登山观赏时,并不会怀念自己的故乡,而是全神贯注地感受眼前的壮丽景色。
整首诗词通过对山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以及对人生和历史变迁的思考。山的高大和庄严给人以力量和震撼,而山中古梵宫和僧人的足迹则使人产生了对时间和历史的思索。诗人将自己的家置身于壮丽景色之中,表达出对自然的融入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感。
这首诗词通过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独特感悟,表达了人与自然、人与历史的联系,具有深厚的情感和哲理内涵,使人在欣赏中能够感受到山水的壮美和人生的深远意义。
此中无他肠,饮少乃辄醉。眼眩力不支,便欲投床睡。顿空名利心,愿弃人间事。渊时千载上,当复知我意。
对言方有默,因默乃名庵。庵留默不遣,一物遂为三。龟扫泥中痕,正恐力弗堪。自问呵默者,了然成妄谈。
又携刀笔泛膺舟,蓝口风高桂楫留。还似郢中歌一曲,夜来春雪照西楼。
凉室无外响,空桑七弦分。所弹非新声,俗耳安肯闻。月落未终曲,暗中泣湘君。如传我心苦,千里苍梧云。
丙夜清光些子见,儿童惊喜强雄夸。阑珊高兴应无几,恰似春残看落花。
眼如胡僧之碧,口如老庞之吸。子云要伴玄草,添丁勿翻墨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