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来会合,萧寺喜粗连。
久坐频更仆,留言悉契禅。
塔高延晚照,楠密易昏烟。
欲去仍回首,西风为惨然。
郭印,字不详,史籍无传。据本集诗篇知其晚号亦乐居士,成都(今属四川)人。二十岁入太学肄业。徽宗政和五年(一一一五)进士。歷摄铜梁县,知仁寿县,州府管库,学校教官,亦任过短期朝官。积阶至左请大夫(《文定集》卷一五《与陈枢密书》)。官终知州(《宋元学案补遗》卷四)。一生活动主要在蜀地。高宗绍兴四年(一一三四)前后即在故乡云溪营别业,后即退老于此,年八十尚存世。所着《云溪集》,不见宋人着录,且于明代失传。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十二卷。 郭印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爲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陪元允大受游天宁寺三首》是宋代诗人郭印创作的作品。这首诗词通过描绘陪同元允大受游览天宁寺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友情和佛教禅意的思考和感悟。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陪伴元允大受游天宁寺三首
古人相聚于此,萧寺欢喜共享。
长时间坐着,频频更换仆人,
留下的言语都是禅心的默契。
高塔延伸入晚霞,楠木丛中弥漫着迷雾。
欲离去却又回首,西风为我带来深沉的哀凄。
这首诗词的诗意主要围绕着友情和佛教禅意展开。首先,诗人描述了古人在天宁寺相聚的情景,给人一种亲近和温暖的感觉。他们一同来到寺庙,共同享受宁静和喜悦。接着,诗人叙述了他们长时间坐在一起,频繁更换仆人,这种情节暗示了他们对友情的重视和维系。他们的言谈中透露出对禅宗思想的默契和理解,彼此间有一种心灵的契合。
诗中描绘的高塔延伸入晚霞,楠木丛中弥漫着迷雾,给人以虚幻和神秘的感觉。这种景象使人产生一种超越尘世的感悟,引发对禅宗的思考。诗人表达了对佛教禅意的向往和追求,通过寺庙中的景色和氛围将读者带入一种超然的境界。
最后两句诗中,诗人描述了自己欲离去时却不禁回首的情景,而西风带来的是一种深沉的哀凄之感。这种情感的表达暗示了作者对于离别和人生的无常的思考,同时也表达了对友情和美好时光的留恋之情。
总的来说,《陪元允大受游天宁寺三首》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友情和佛教禅意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禅宗思想和人生无常的思考。诗人通过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将读者带入一种超然的境界,引发人们对于友情和禅意的共鸣和思考。
说得一尺,行得一尺。身非肉团,心如墙壁。用光眉十方,照世眼双碧。诸尘三昧兮在我自然,万像森罗兮与渠平出。
默默守柴荆,人间事颇更。病方知养性,贫始欲谋生。尚有狂奴态,元无老婢声。迩来尘虑尽,勿怪小诗清。
机忘室亦空,静与沃洲同。唯有半庭竹,能生竟日风。思山海月上,出定印香终。继后传衣者,还须立雪中。
庭竹森疏玉质寒,色包葱碧尽琅玕.翠筠不乐湘娥泪,斑箨堪裁汉主冠。成韵含风已萧瑟,媚涟凝渌更檀栾。此君引凤为龙日,耸节稍云直上看。
早日羁游所,春风送客归。柳花还漠漠,江燕正飞飞。歌舞知谁在,宾僚逐使非。宋亭池水绿,莫忘蹋芳菲。
天嫌物兼美,而使密云藏。已向石屏见,何须照席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