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使心悲,昔吾亲更之。
冰雪截肌肤,风飘无止期。
百里不见人,草木谁当迟。
登城望亭燧,翩翩飞戍旗。
行者不顾反,出门与家辞。
子弟多俘虏,哭泣无已时。
天下尽乐土,何为久留兹。
蓼虫不知辛,去来勿与谘。
翻译
边城的荒凉使人悲伤,过去我就曾经到过这个地方。
冰雪象刀一样割裂皮肤。大风刮得就没有停止的时候。
方圆百里不见人烟,草木茂盛却没有人来管理?
登上城楼遥望烽火台,只见满城飘动的都是猎猎招展的战旗。
行军的人不准备再返回家园.出门时就已经与家人作了长别。
几个孩子都已经被敌方俘虏了,我们为此已经哭了好长时间。
天下可供安居乐业的地方很多,何苦一直在这个地方呆下去呢?
这就象蓼草上的虫子长期吃辣一样,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请不要与我们再谈离开边城的事。
注释
更(gēng):经历。
截:截取,引申为冻伤。
当迟:胆敢迟缓。
亭燧(suì):古代筑在边境上的烽火亭,用作侦伺和举火报警。
翩翩飞戍旗:戍边的旗子翩翩起飞。
行者:逃难的人。
反,同“返”,返回。
乐土:安乐的地方。见《诗经·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兹(zī):此,这里。
蓼(liǎo)虫:吃惯了蓼(一种有辣昧的草)的虫子已经不感到蓼是辣的了,比喻人为了所好就会不辞辛苦。蓼:水蓼,植物名,味辛辣。
谘(zī):同“咨”。征询,商议。
“边城使心悲,昔吾亲更之。”起句一开始诗人就为使人心悲的边城慨然长叹,充满了辛酸凄怆。诗篇开门见山点明题意,这在古诗和古乐府中是几乎看不到的。“悲”字是这首诗的诗眼,统摄全诗,也是此诗主意所在。接着,诗人申述了边地使人悲的情景。
首先写边地严寒、人稀、荒芜。“冰雪截肌肤,风飘无止期。”冰雪像刀子一样割着人的肌肤,大风从来没有停止过。这是冰、雪、风肆虐逞威之地,不寒而栗。“百里不见人,草木谁当迟?”这设问,十分沉痛,答案不言自喻。
其次写战争给边地人民带来的痛苦。登城远望烽火台,只见边防驻军的战旗在朔风中纷纷飘扬、摇曳、戒备森严,气氛紧张。出征之人,一去不再回头,不思返归。留下的人,多被敌军俘虏,没完没了地哭泣。可见边地人民遭受敌军蹂躏之惨,苦难之深。从征者一去不返,留下的多被俘虏,这是造成“百里不见人”的主要原因。恶劣的自然环境,不停的残酷战争,使边地人民痛苦不堪。
最后四句写诗人的愤激之情和怅然感叹。“天下尽乐土,何为久留兹?”这一反诘句流露了诗人强烈的哀怨情绪,表现了诗人对边地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关切。“蓼虫不知辛,去来忽与谘。”蓼虫喜欢吃苦辣的东西,因此说“不知辛”。这两句是说,那些像蓼虫一样长期吃苦而不知什么叫做苦的人,你和他商谈迁徙的事是没有用的。言外之意,战争使人民习惯了,麻木了。这里凝聚了诗人无限的辛酸和悲哀,也流露了诗人对此无能为力的惆怅哀叹的情绪。
这是一首反映边地战争的写实诗。诗人继承了《诗经》与《楚辞》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深刻地反映了东汉末年边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的社会现实。
玉莲翠叶粲成川,十里湖光碧浸天。桂楫压波横断浦,钩帘丝管接薰弦。
晴向小园窥,今朝忽有诗。乳鹅肴菜叶,跃鹊颤花枝。春气寒终暖,愁人老更衰。醉僧约同饮,徇俗未容辞。
开炉开炉,柴炭全无。星儿火种,照彻十虚。
短日行梅岭,天门郁嵯峨。江西万里船,归期无柰何。
夷望山前几钓篷,不惟能雨又能风。吾身故作愧王瓠,爱此沿洄敏似鸿。
眄柯陶令喜归园,莹玉灵均恨变丹。朝饮夕餐和露摘,东篱南岫带云看。仙方上说南阳寿,异色新添霅水寒。谁道王郎偏爱竹,也来同枕效今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