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父,予王之爪牙。
胡转予于恤,靡所止居?
祈父,予王之爪士。
胡转予于恤,靡所厎止?
祈父,亶不聪。
胡转予于恤?有母之尸饔。
佚名,应月泉吟社徵诗(《月泉吟社诗》)。
翻译
祈父!我是君王的卫兵。为何让我去征戍?没有住所不安定。
祈父!我是君王的武士。为何让我去征戍?跑来跑去无休止。
祈父!脑子的确不好使。为何让我去征戍?家中老母没饭吃。
注释
⑴祈(qí)父(fǔ):周代执掌封畿兵马的高级官员,即司马。
⑵爪(zhǎo)牙:保卫国王的虎士,是对武臣的比喻。《汉书·李广传》:“将军者,国之爪牙也“。谓祈父职掌我王爪牙之事也。 现在多用作贬义。
⑶恤(xù):忧愁。
⑷靡(mǐ)所:没有处所。
⑸爪士:即爪牙之士。
⑹厎(zhǐ):停止。一说“至也”。
⑺亶(dǎn):确实。聪:听觉灵敏。
⑻尸:借为“失”。一说“主也”。陈奂《诗毛氏传疏》:”言我从军以出,有母不得终养,归则惟陈飨以祭是可忧也。“饔(yōng):熟食。
这是一首士兵们抱怨司马将军的诗歌。全诗三章,皆以质问的语气直抒内心的怨恨,风格上充分体现了武士心直口快、敢怒敢言的性格特征。没有温柔含蓄的比或兴,诗一开头便大呼“祈父!”继而厉声质问道:“胡转予于恤?靡所止居。”意思是说:“为什么使我置身于险忧之境,害得我背井离乡,饱受征战之苦?”第二章与此同调,重复了这种不满情绪,但复沓中武士的愤怒情绪似乎在一步步增加,几乎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且自古兵政,亦无有以禁卫戍边者”(方玉润《诗经原始》)。武士说:“可你这司马,却为何不按规定行事,派我到忧苦危险的前线作战呢?”作为军人,本不该畏惧退缩。在国难当头之际,当饮马边陲,枕戈待旦。“可你这司马太糊涂了,就像耳朵聋了听不到士兵的呼声,不能体察我还有失去奉养的高堂老母。”在第三章里,武士简直要出离愤怒了,其质问变为对司马不能体察下情的斥责,同时也道出了自己怨恨的原因和他不能毅然从征的苦衷。
有注家对最后一句解为哭灵堂,摆祭品,亦通。因为久役在外,不能回家,到最后也不能见母亲一面,当然只能看见母亲的灵前摆满熟食祭品了。这样理解使诗歌更有感染力。
对于温柔敦厚的诗国传统来说,这首诗似乎有过分激烈、直露的嫌疑,但直抒胸臆,快人快语,亦不失为有特色者。
妙处和春莫遣知,晚尊随柳逐花移。落花绣地春深日,翠柳篵空月上时。
岁岁东风二月时,司花辛苦染晴枝。夜输百斛蔷薇水,晓洗千层玉雪肌。寒食清明空过了,姚黄魏紫不曾知。春愁蹙得眉头破,何处如今更有诗。
醉见千山面。晚晴初、蝉声未了,鸟声尤远。知道仙人丹灶在,尚有陈灰犹暖。但只恐、松枯石烂。笑问年华应不换,又如何、洞里笙箫断。还念我,去归晚。千岩万壑猿啼遍。一思量、一回懊恨,一回泪眼。岂是自家无仙骨,尚被红尘牵绊。要分此、烟霞一半。当日朱仙和葛老,更老黄、
羲和午停车,草木静若萎。我居倦烦促,谁与开我怀。出井泉失冷,迎凉幌空开。翩翩投林羽,饥渴复谁哀。仁哉林间风,为我时一来。惜哉为功薄,隆赫安能回。观涛感巨壑,清啸想高台。徘徊滞心赏,怅望意悠哉。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大鲜明。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斯文宗主赖公归,不使它杨僭等夷。四海声名今大手,万人辟易几降旗。天方欲治将焉往,用不崇朝尚窃迟。整顿乾坤从小试,南州昔日洗潢池。